《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小编: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想像加深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的理解,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

2.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 语:

同学们,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就十分爱雪,他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据说每次下雪后,他都不允许别人清扫院子里的雪。毛泽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多媒体镜头1]

《沁园春·雪》

充分发挥课文前面 “预习提示”的提示作用,指导学生抓住对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关键信息,这样既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又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

背景介绍:

学习、欣赏一首诗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课本上的 “预习提示”就向同学们明确了本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下面请一位同学把预习提示第二段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选出你认为对于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信息。

①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②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 “北国风光”。

③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的确,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面对壮丽的河山、茫茫的白雪,又恰逢肩负重任之际,自然要豪情满怀,更何况一代革命领袖兼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感受一下此时此刻毛泽东的情怀。

朗读全词:

[多媒体镜头2]

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诵 《沁园春·雪》。

学生一起朗诵全词,注意音准、情炽。

同样借助 “预习提示”中对本词主题的概括,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总体把握全词内容,并由此找到本词的 “词眼”——“望”和 “惜”这两个十分关键的字。抓 “词眼”对于把握全词结构,领会全词思想内容十分重要。此处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本词的 “词眼”,而是由此让学生懂得一个读词方法。

总体把握:

读完全词,再结合我们从预习提示中得到的三点提示,不难看到,全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预习提示还明确告诉我们: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也就是全词主要包含两个内容:1. 描绘壮丽河山。2. 抒发个人情怀。请学生试着从词中找出两个字,通过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全词主要扣住以上这两个内容来写。

这两个字是:望、惜。

再自读全词,理解 “望”、“惜”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望”、“惜”这两个字在古诗词中叫 “一字领起”,俗称 “领字”,一般上下阕各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样的领字,它对于我们理解诗词很有帮助。

本词上阕部分的领字 “望”统领部分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下阕部分的领字 “惜”统领部分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重视文本的阅读,重视对语言,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揣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分析上阕:

整个上阕部分以 “望”为分水岭,分成三个部分。试比较:这三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选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它好在那里。

三个部分在写景上的不同:开头三句是总写北国雪景;“望”所统领的句子是具体描写眼前实景;最后三句是描写想像之景。

品位语言:

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 “千里”、“万里”诗人登高远望,开阔的视野加上振奋的精神使诗人不仅写出了眼前之景,而且扩展出想像之景,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 “冰封”、“雪飘”从地面到空中,一静一动,静穆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之美。

中间 “望”所统领的两句。

诗人通过选取 “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这些既能体现北国风貌,又常被用来作为我们伟大祖国象征的形象,显示了自己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 “莽莽”、“滔滔”二词即照应了开头的“雪飘”、“冰封”,又强化了大雪纷飞中的白茫茫的景色,以及黄河在这种天气下变化之神速,寒威之强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动态描写。作者豪情满怀地欣赏着他喜爱的雪景,欣赏着他热爱的大好河山,自然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故自然景物也随之而生气勃勃地生动起来、活跃起来。“试比高”一句更反映出他积极昂扬的内心情怀。

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提供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浓浓的氛围,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而接下来的有关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则使学生在真正感受诗词意境的同时掌握了诗词朗读的一些方法。

播放赵忠祥朗诵的 “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

结合范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① “千里”、“万里”朗读时要适当延长,读慢些,表现出意境的开阔。

② “望”字要重读,“长城”、“大河”读时要适当延长并略加重音。

③ “莽莽”、 “滔滔”要能表现出一种雄浑气势。

再请学生按指导进行朗读。

引导学生想像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活泼、各有特点的画面,既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再放一遍赵忠祥的这一段配乐朗诵,请学生在听的同时,展开想像,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北国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提醒学生分三步发挥各自的想像:第一步,勾勒形态,将长城、黄河、远山、高原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使画面动起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远山舞动,高原奔驰。第三步,让画面更细致。

请学生将自己想像出来的内容口头上用语言描述出来。

请学生欣赏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诵,结合自己想像出来的画面和媒体上的画面的特点,思考:上阕在已经描写了 “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实景之后为什么还要再写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想像之景?

上阕最后三句由眼前的雪景展开想像,想到晴天的雪景:雪霁天晴,一轮红日普照大地,白雪覆盖,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洁白晶莹、宽大飘逸的衣衫;旭日映照,又好似为大地披戴上鲜红亮丽的裘帽。这一想像性的写景,在原先长城大河的宏大气势、山舞原驰的勃勃生气之后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

作者不愧为既具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又具有领袖风采的一代伟人。在他的笔下,严寒的冬天、冰封的北国没有一点枯槁的感觉,也没有一星凄凉的意味。恰恰相反,他把北国的冬天描绘的是那样朴素豪壮而又美丽动人。这一切都出于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也反映出他建功立业、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信念。读了这些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词句,真是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勃发。

两段文字进行比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融注在景物描写中的深厚感情,同时体会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

请学生一起来看一段同为描写雪景的文字,比较这段文字和本词上阕部分的区别。

[多媒体镜头3]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天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摘自 《林海雪原》

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仅仅是纯粹的写景。而本词作者是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来描绘景色的,虽然句句写景,实际却是在借景抒情,诗人正是出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出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所以才能描绘出这样气势恢宏、生气勃勃的景色来。另外,和所选文字相比,更可以看出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

再请学生齐读上阕,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注的深厚思想感情。

分析过渡句:

全词以 “望”、 “惜”二字为上下两阕的领字,很明显,中间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分析下阕:

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壮美,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他们的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评价呢?看史书如何评价作者在词中提到的古代四位有影响的封建帝王。

此处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又便利学生和词作者的评价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议论。

[多媒体镜头4]

秦始皇的图片

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制造的“焚书坑儒”事件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推行的严刑酷法更使得国家危机四伏。汉武帝的图片

以其雄才大略巩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连年征战,耗费了很多民财。

[多媒体镜头5]

唐太宗的图片

“贞观之治”是其政绩,但晚年因连续用兵,营建宫室,赋税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宋太祖的图片

结束了五代混战割据局面,但是实行“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种下了 “积贫积弱”的隐患。

[多媒体镜头6]

成吉思汗的图片

我国蒙古族杰出的军事家。统一了蒙古各族,凭借着强大的骑兵,多方征战,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小结归纳:此四人都是古代有影响的封建帝王,他们都曾建立过辉煌业绩,但他们也都有致命的弱点,一味征战,劳民伤财,横征暴敛,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他们的功过是非,史书的评价十分公正客观,作者的评价同样实事求是。这一点,从下阕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略输”、“稍逊”、“只”

作者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但作者的评价又不完全同于史书,作者的评价是满含感情的,这一点从 “惜”这个字上可以看出来。

在前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此处可能惟有多读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感悟毛泽东寄予在一个“惜”字上的复杂感情,才能明白词中议论的形象性、情感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尊重学生的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客观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请学生先齐读 “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然后自由读,体会 “惜”字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①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都是中华豪杰。

② “惜”中带批:批评他们短于文治。

③ “惜”中露信:自信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正是出于这样的自信,所以诗人在词的结尾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认为: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的,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问学生:你同意作者的这一看法吗?说说你对古人、对领袖的看法。

[多媒体镜头7]

一组照片包括:国防建设、农业生产、水利交通、城市面貌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自信是有说服力的。这最后一句,是一笔定乾坤,揭示全词主旨,收束全词,铿锵有力,豪情满怀。

请学生齐读下阕,读前提醒学生:过渡句,要读出豪情;“惜”字要通过延长音节来重读,语调略带低沉,体味并表达出丰富的意味。

播放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读,然后再请学生齐读全词。

结束教学。

作 业

1. 读毛泽东的另一首 《沁园春·长沙》,借助想像将词中写景的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描述。形式不限,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片断作文。

附: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低,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设计该题的意图:

初中生读诗词的主要目标是:理解意思,体会意境,从而受到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毛泽东的这首词和 《沁园春·雪》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极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在风格和情感的表达上也极为相似。和 《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也是以写景为主,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学生如果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想像毛泽东在该词中所描绘的体现他博大胸襟、远大志向的景物描写,那么对于该词的理解也就比较到位了。这对于引导学生掌握从感悟诗词意象入手理解诗词内容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是比较有益的。

解题思路: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染上色彩:

火红的枫林、蔚蓝的天空、碧青的江水。

(2)使画面动起来: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红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奔腾,大小船只来往穿梭,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3)作更细致的描绘:

晴空中的朵朵白云、山上的峥嵘岩石、江中船上鼓起的风帆等等。

参考答案: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想像。没有统一答案。

2. 读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试比较苏轼的这首词和毛泽东的 《沁园春·雪》词在写景、抒情和议论上的不同,并就你所了解的毛泽东和苏轼,谈谈你对他们二人的看法。

附: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①,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②,谈笑间、樯橹③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④还酹⑤江月。

注:

①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 “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②纶 (guān)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③樯橹 (qiánglǔ):樯,船上桅杆。橹,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

④樽 (zǚn):古代盛酒的器皿。

⑤酹 (lè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设计该题的意图:

苏东坡的这首词在写景上和毛泽东的 《沁园春·雪》有相似之处,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但在情感的抒发上却有极大的差异。比较两首词,引导学生知人论词,从而更加深入理解毛泽东诗词的开阔意境,借诗词抒发远大抱负的特点。

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

比较二词,首先要了解苏、毛二人在创作时的不同心情。苏东坡生活在北宋王朝国力软弱之时,朝廷委靡慵懦,而北方的辽夏军事政权却又时时对北宋王朝产生威胁。当时的苏东坡因为诗文讽喻新法,被新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尽管他也有满腔报国之志,却无一展才华的报国之门。所以作者只能把振兴王朝的企望寄托在出现周瑜这样的豪杰身上,但“故国神游”后的现实又使词人只能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

在写景上,苏词把滚滚东流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极为广阔而又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赤壁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顿时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但这一切壮景却无法使被远贬的苏东坡如毛泽东一样激起昂扬的建功立业的豪情,词人只能念念不忘三国时年轻有为、风姿潇洒的周瑜,借周瑜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遥想”过后的现实又使词人更加感慨壮怀难酬的遗憾,然而人生几何,闲愁无用,词人只能以“一樽还酹江月”来自解自慰。苏东坡的无奈和旷达,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及他个人的思想局限决定的。毛泽东的豪迈、超越古人创造新的辉煌的自信是苏东坡难以达到,也不可能达到的。

设计说明

在无数写雪、赞雪的诗文中,毛泽东的这首 《沁园春·雪》以其豪放的风格、雄视万代的气概而独树一帜。吴祖光称其为 “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 “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毛泽东在词中所表现的那种指点江山的壮志、建功立业的豪情是初读此词的人比较容易感受到的,但对于初中生而言,要真正领悟词人融注于景物描写中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自己肩负的重任的坚定信念,以及词人借助评价古人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大众超越历史、创造辉煌的远大抱负,却并非易事。因此,本课教学把教学目标定位在:①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想像,加深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的理解,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②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以朗读、点拨、比较为主要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手段。多媒体的运用主要在于提高朗读的欣赏性,比较学习的简易性,理解诗词深刻内涵的直观性,尽量注意不让媒体形象的单一性来牵制学生对于诗词理解的丰富性。

充分发挥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朗读又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反复读,而是注意将整体朗读、片断朗读、指导朗读、示范朗读、比较朗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比如在分析上阕时,先是在理解上阕内涵的基础上听赵忠祥的配乐朗读,然后是结合赵忠祥的范读,指导朗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读,并提高朗读的要求,最后又在想像的基础上,看听配有画面的范读。如此形式多样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词的内涵,而且教会了学生朗读诗词的一些方法。

诗词最讲究的是意境和情趣,对于初中生来说,最难理解的也就是诗词的意境和情趣。为突破这一难点,运用点拨法,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像体会词人熔铸在景物描写中的深刻意境。对于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也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方法上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感受上阕广阔辽远、磅礴雄伟的气势。课后的练习则又在课上训练的基础上提高想像的要求,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意。

有比较才有鉴赏,比较有助于理解,比较更能加深印象。本课教学用比较法来化解教学难点。毛泽东以伟人的气魄对历代帝王加以评价,他的评价既忠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学生要理解这一点并非易事,因此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在比较史书与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体会作者的深沉意味,感受词中议论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阶段学习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本课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领悟作者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抒发的个人情怀上,引导学生揣摩、品位语言;鼓励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词中景物描写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对古人、对领袖的看法。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沁园春•雪》检测题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