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 《采薇》导学案

小编:

《采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1、《诗经》的“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3、《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①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预习检测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岁亦莫( )止:莫,同 。 我行不来( ): 。

载( )饥载渴: 。 王事靡盬( ):没有止尽。

彼路( )斯何:路, 。 四牡骙骙( ):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 ):隐蔽,掩护。 象弭( )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2、梳理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填空)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 。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 。

第四、五章,直接写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合作学习探究案】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3.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一,

二, ;

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 ;

四, ;

五, 。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4.探讨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 。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

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采薇》训练提升案

一、知识积累

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3.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4.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二、回忆学过的表达乡愁的名篇名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纳兰性德)

高考链接

【专题讲解】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谨记: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采薇》导学案 (师用)

学校:

班级:

学科:

授课人:

授课内容

【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1、《诗经》的“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3、《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①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预习检测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我行不来(lài):回家。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 。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3、梳理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合作学习探究案】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

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4.探讨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采薇》训练提升案

一、知识积累

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3.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4.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答 [(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二、回忆学过的表达乡愁的名篇名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纳兰性德)

高考链接

【专题讲解】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谨记: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导学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