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椽树》公开课教案

小编:

教学目标:

1、寻找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状物抒情散文的解读方法。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明确扛椽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艺术手法,揣摩阳刚雄健的语言特点。

一、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扛椽树》,

请问这树其实是什么树的一种?(柳树)

是哪里的柳树?(陕北)

你心中的陕北是怎样的?

教师拓展:我心中的陕北,是由延安、革命精神、信天游、白羊肚毛巾、窑洞、宝塔山、兰花花、我很喜欢的一个陕北作家路遥和他的《平凡世界》、《人生》等很多混乱却清晰的元素组成的。当然,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是黄土高原。我还依稀记得年少时读《人生》,巧珍唱的信天游“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半年前在摄影网上还看到安塞腰鼓的图片,蓝天下挥舞着红绸带,敲打着腰鼓在黄土地上踢腾翻跃的汉子们,让人血脉贲张,这就是我心中的陕北的印象。

这棵柳就长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人把它叫塞上柳,还有叫蓬头柳,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叫它扛椽树?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我特别喜欢最末的这个名字,因为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

这话该怎么理解?(猜想,同学会陷入了沉思,因为这是本文解读的难点。)

过渡语:这个问题是本文解读的难点,它关乎散文的主旨和意蕴,需要我们深入文本,全面思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寻扛椽树的根本特质。

二、分析情物,把握情旨

1、过渡语:请同学们标好段落符号,细读6-8段,找出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具体描写扛椽树的,进而思考它的根本特质。

段6:色彩——浓黑——阳刚坚强——陕北英雄、普通刚强汉子、鲁迅样的民族魂

对比拓展:回忆描述记忆中的柳.

关于柳的色彩:嫩黄

段7:枝条——横多——傲骨铮铮——英雄、陶渊明、鲁迅

对比拓展:回忆描述记忆中的柳.

柳贵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李渔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总结:我们所见柳一般是飘逸的,轻柔的,婀娜的、柳腰,柳叶眉,女人样的。

段8:功能——做椽——无私奉献——一群普通的勤劳坚韧的陕北人民

对比拓展:垂柳依依,风姿优美,往往是作园林景观或是行道树。

2、通过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两方面的刻画,作者赋予扛椽树怎样的总体形象?

板书——作画。

让我们齐读第9段,从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奇崛;

4、若果说江南的柳,我们给它一个人的比喻,是小女人,窈窕淑女,那么作者笔下的奇崛的柳,可比喻为什么?是硬汉、大丈夫的形象。

5、小结:课文第九段中对扛椽树的描写,是否还有其他的深意。让我来读一句读:“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一年年、用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千万间。”

可见,文末作者调动了飞扬的激情,从名字开始,想到它的形象、基因、声音,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它的奇崛之美。已由陕北大地上的硬汉、大丈夫,上升到一种精神——一种生生不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6、由树想到了具有树的根本特质的人和精神,请问,这是什么手法?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扛椽树(或陕北柳树)的颜色、形态、作用及名称的描绘,托物言志,歌咏了具有扛椽树那样坚忍不拔、傲骨铮铮、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具有这种精神的脊梁式人物,并已经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

三、探究情缘,鉴赏情艺

过渡语:既然作者写这篇文章就要通过扛椽树的形象来象征陕北高原的刚强汉子。那他为什么在开头的几段里不写扛椽树,而要到行文过半了才写它?这样有何用意呢?

教师示范,深入分析:

1、首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这种写法比较眼熟,哪里见过?联系《我与地坛》“仿佛这故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在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不说人等物,而说物等人,这是一种移情的手法,使本无生命的物有了人的情趣。

交代写作的对象,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两个设问领起下文,并激发了读者的思考。

小组讨论,自圆其说。

2、文章2、3分别写什么,是否多余?

等的不是写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人们,因为他们没到过黄土高原,见不着。

等的不是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王维,因为他虽然到过黄土高坡,但他只是个步履匆匆的过客,所以也没关注。

作用:写出了陕北柳生于绝域,平凡、普通得不受历代诗人的欣赏,照应开头及第四段“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一句。

它普通平凡,作者却要极力赞美他,侧面突出“这柳”的奇崛,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他一次次在等待中受冷遇,等的越久长,越失落,才会突出与我相逢的激动,为下文写我和它邂逅时的激动心情作铺垫,也为后文对柳的描绘与赞颂铺垫蓄势。

3、为什么说陕北柳等的是我?真的是在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补充作者介绍:刘成章陕西延安市人,著名作家,出版过多部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的《安塞腰鼓》我们同学可能读过,它的作品追求“土”,那种带有地方色彩的土,背后其实是他对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有特别的深情。此外,他作为作家,高一就已经出道,先是写诗,再是写词,后来又迷上歌词写作,再后来成为专业剧作家,人到中年又转些散文,写了大量的风情神韵散文,花甲之年,又像余秋雨一样写了很多行走散文,可以说作者的身上还有一股不屈不挠不断开拓的精神。

所以说,从柳的角度来说:我与陕北柳都是陕北生来陕北长,魂牵梦萦这个地方,对故土的一草一木有着难解难分的情结;

从我的角度说:我从扛椽树身上,读到它的精神气质,与陕北人的精神气质相通、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也与作者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相同,故而有知音之感并激发出浓浓的赞美之情,。

4、小结:所以说,树对我的期待和我对树的深情是一致的,我与陕北柳心心相知,宛如故人,树人合一,正因为这样,我才能对扛椽树的形象和根本特质有如此正确的把握。

四、揣摩文字,剖析情语

至此,我们知道了扛椽柳为什么千百年来不为众多作家欣赏,却能激发本文作者如此浓烈的情感的原因了?这么真挚的感情,作者要怎么写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这就要靠作者的语言魅力.

1.一靠我们的读,二靠我们的揣摩,接下来,请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语句,自由朗读,自由体会,等会我们一起分享.(可以大到一个段,小到一个词.用心去体会,方能有收获.)

比如:分析“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破...........:

1)句式——排比。最大限度地表达感情,能够制造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再读!不妨改写开头的那句话,并进行比较.

2)顶真反复比喻拟人.如“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既使整体文章摇曳生姿,同时也给读者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3)请这个同学说说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字用得好?——“泼”(练字)

为什么好:中国画中泼墨山水的那种大气和恣意,豪迈.形象描写更具表现力。①贴切。摹写柳树枝条众多而凌厉的特点。②生动。突出柳树的动感与冲击力。③形象。使柳树具体可感,如在眼前。

4)句子短。气势强,力度强。——直接,奔放。作者描绘的是陕北的柳,是粗犷如陕北的刚强汉子一般的柳。

5)看第5段,语言具有陕北民歌浓墨重彩的风格。比如我们看安塞腰鼓,穿着红,用鲜艳的颜色来表现贫瘠的土地上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这里,语言上浓墨重彩更能表现扛椽树的形象,更能表达作者对它的赞美感情。还有仿写诗句,穿插歌谣,有场景感,戏剧性.

6)诗意的语言,把长句改成了短句,丰富而富有变化,语言节奏感鲜明,在跳跃中有动感

小结:诗性的语言:多样的修辞,灵动的句式.鲜明的节奏。真是这些语言技巧的运用是本文文势磅礴,激情洋溢。

六、总结归纳。

很高兴,我们同学们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时间有限,我们的赏析暂告段落,课下如果还有心得,可以跟我们的老师交流,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一棵长在陕北的黄土地上的奇崛的柳树——扛椽树,读出了它别样的特质和精魂,愿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做一个像这扛椽树一样坚韧不拔、傲骨铮铮,无私奉献的强者,做祖国的栋梁,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七、本课板书: 画一颗树的形象图。

奇崛——象征——陕北硬汉、民族精神

特色:托物言志,移情于物

欲扬先抑,铺垫蓄势

语言华美,文势磅礴

建议:

1、教学内容可以调整,不如就抓住结构和文本内容做文章。把语言的欣赏这一环节删掉,使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不妨把6-8段讲透彻,把第一段的作用讲到位。非要讲语言应当跟文章的主旨挂钩,并且应该在老师的示范下,展开剖析,不能遍地撒网,浮于表层。

2、教学不够从容,跟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有关,赛课最好是内容少而精,轻巧驾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多一点,不要太急功近利。

3、关于鲁迅的难句的理解,他与王维都是文人,与英雄、普通的刚强的人、鲁迅一起代表的是三类人,可以琢磨一下。

4、注意课堂用语,有些话比如“钟情,大家是不是想歪了”等不可说,不能太夸张。

感谢同事们的指导!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一朵午荷公开课教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