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设计

小编:admin

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定风波说课设计, 苏轼作品一向透露出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我们即将学习的《定风波》,表现的是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这篇说课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定风波说课设计,一起来看看。

定风波说课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了解苏轼的成就和思想;理解并准确背诵《定风波》这一词作,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把握知人论世的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

3.情感目标: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懂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用当代作家方方的一篇散文《喜欢苏东坡》里的一段文字作为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对于他的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他,仿佛离了他,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他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馀词尽废”。无论他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他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他的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他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同学们想一想,这段文字是谁写的呢?不错,他就是苏东坡, 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引出“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 学生根据音频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初步感知文本的意思,同时划出该词节奏。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教师小结。(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 提问: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3.层次结构(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开始分析,讲解)

①小序向我们传达了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作缘由。(补充,小序又叫题序,北宋词人张先率先使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事实上,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② 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被那穿透树林打得树叶噼啪作响的大雨所吓住,一点风雨又何妨?我照样在雨中缓步徐行,并且悠然的吟咏啸歌。)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谁怕这一反问更突出了他的毫不在意,毫不惧色。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苏轼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我这一生任凭风吹雨打,只靠一件所以便已足够,这一句是作者多年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经历了无数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也经历了生活上数不尽的坎坷磨难,作者早已百炼成钢,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任,任凭之意,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将风雨与人生联系起来,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御史是监察百官的,所以有人戏称御史台都是乌鸦嘴。)

上阕写作者在雨中的态度,作者用轻松明快又略带幽默的笔调写出了一次艰难的雨中赶路,让人丝毫也感受不到农历三月初的风凄雨冷,给人以克服困难,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③ 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雨住了,春天微寒的风吹到身上,感觉有些微冷,酒力被风一吹也醒了,这时阳光又从山那头温暖地斜照到身上。)

酒醒,微冷二字给人爽快清醒的感觉。迎字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谊,是对勇敢者的嘉奖。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表明作者的乐观。

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而最终自己的坚强,乐观终于有了好的结果,迎来了云开日出之时。表达了既达观又复杂的心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这是作者思想境界的进一步升华,由前面坚定地面对困难发展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的境地,几乎近于禅境。

下阕写作者在雨住日出后的态度和感受,在前面给人以勇气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全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④ 全班朗诵全词

第四教学板块――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遭迫害,受贬谪,被人推搡谩骂,无人识其是官,竟觉得这是可喜之事;由此种奇异心态可以体味到,苏轼当时的心胸旷达到何种程度。

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而过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其《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就产生在这首《定风波》之前不久,可见 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意向确实在苏轼的思想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总结: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第五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划线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六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讨论:即景生情、以小寓大的写法。

明确:《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像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风波》。

2.课外赏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用这节课所学的表现手法细细品味。

八、板书设计

上阙:雨中见闻(镇定从容,意归闲散江湖)

途中遇雨 豁达超脱人生态度

下阙:雨后感悟(欣慰旷达,意归飘然世外)

全才(诗词书画散文)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坎坷一生

儒道释思想

一语双关(写眼前景,想心中事)

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现实风雨到政治风雨)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定风波说课设计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定风波说课稿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心得体会(汇总22篇) 如何写离婚的协议书(实用19篇) 最美的遇见作文100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