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的面对教案设计

小编:admin

一、作为一个读者走进文本,体会内容,体会情感。

翻开冀教版第十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气贯长虹,这个单元主要讲的是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每篇文章都凝聚着民族的魂魄。《毛泽东诗词》永远透着大气与豪放,《狼牙山五壮士》和《小英雄雨来》用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詹天佑》让我们重温了自强不息的伟大。但《勇者的面对》让我的眼前为之一亮,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篇新选入的文章,单看题目就令我颇感兴趣。本文的“勇者”是谁?他们面对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文本。

文章第1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以及作者与山崎母子的关系。即:去年暑假,日本青年山崎泽夫随母亲来中国探亲,“我”做他们的翻译。显然,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做翻译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迫不及待的往下读。

第2自然段中写到:初见,山崎和他的妈妈很多礼,不停地点头、鞠躬,可山崎的脸色始终冷冰冰的,不时流露出嘲讽和轻蔑。作为读者可以看出山崎的狂妄自大,虽然他“不停地点头,鞠躬”,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

第 3自然段中写到:“开始,彼此的交谈还算心平气和。后来,我得知山崎母子的外出旅游,便向他们介绍了几处风景名胜,山崎那种不屑的表情又来了。”读到这,我的情绪有些激动,山崎对“风景名胜”的“不屑”足以看出他对中国了解还很少,也是他偏见无知的表现。于是,“我忍不住问他:‘山崎君,你的偏见又写在了脸上。难道你不喜欢中国?’”作者的质问,挥应了我的疑问,而没想到的是他却称中国为“支那”,此时我的心情由激动转为气愤。而作者有利的“回敬”令我的情绪得以舒缓。“我严肃地说:‘中国有句话叫‘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不允许你这样称呼她。山崎君,你根本不了解中国!你必须为此道歉。’”透过这严肃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敏智慧的中国女孩的高大形象。山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继续往下读。

第 6自然段中写到:“山崎垂下了眼帘:‘好,我可以道歉。但对中国我还是了解一点的,我在日本的博物馆里看到你们的北洋水师战舰。’我应声而答:‘那里是否还播放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录音?’”“对中国我还是了解一点儿的”是山崎强词夺理的分辨;再次说明了他的偏执无知和狂妄自大。而“我”针锋相对的回击将一个有气节、有思想的中国普通女孩儿的形象展现了出来。

面对“我”的回击山崎还是有些不服气。第7自然段写到:山崎的头垂下来,又不服气地说:“我们是受害者!那些伟大的军人,如果没有原子弹,他们本来就要胜利的!”理屈词穷的狡辩使得一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蒙骗的偏执又无辜、可悲又可恨的山崎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再次做出了有利的回击,第8自然段中写到:我正视着山崎,一字一句地说:“你所谓的‘伟大军人’,是指靖国神社里那些杀人如麻的战犯吗?他们是最可耻的罪人。也许广岛、长崎的人民更应该痛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作者一字一句不卑不亢,展现了中国人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山崎把头扬得高高的,看着他脸上的那份固执”, “我”不禁长叹,叹的是他的无知与偏激,叹的是他的无辜与蒙昧。于是,我起身离席而去。

这 2-10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与山崎母子的第一次见面以“我”起身离去而结束,但此时的较量却远没有结束。这是最饱含民族屈辱的一段,更是最饱含民族责任的一段。正如作者所思所想的一样,“历史不容歪曲,事实岂能抹杀?”,于是作者把自己想让他知道的东西都译成日文。就在作者感到自己义不容辞的同时,读者的民族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接下来,作者记叙了山崎母子旅行后再次见面。第12自然段写到:“山崎滔滔不绝地对我讲着‘泰山是那样雄伟……长城太了不起!太伟大了!’……”此时,山崎已经为中华地大物博的大国气势所折服,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所震服,为中华对日本文化的孕育所叹服。因此,作者使用了“滔滔不绝”“由衷地发出一声声赞叹”这些词来表达山崎的态度变化,于此前形成鲜明的对照。

之后,我在返校前将自己收集整理好的一本册子赠给山崎,当山崎翻看“我” 精心准备的册子时,山崎意识中看似坚不可摧的“民族自豪感”在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面前轰然崩塌,他额头沁出的细细的汗珠正是历史正义战胜偏执狂妄的证据。作者用真诚与正义唤醒了山崎的良知,一句“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表现出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希望日本人民正视历史、面对事实,共同维护和平、创造和平的心声。

回顾全文,山崎是勇者,因为他敢于正视自己民族不光彩的历史;“我”是勇者,她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据理力争。

二、与作者对话,揣摩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意图。

《勇者的面对》原名《山崎的感叹》,曾发表于《看世界》2002年第10期,是一篇颇有影响的作品。

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接待日本青年山崎母子的独特经历。全文以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明线,以山崎的转变过程为暗线,记叙了一个普通中国女孩儿通过自己的言行对日本青年山崎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经历的记忆与客观、公正的认识以及对和平的呼唤。

全文共十八个自然段,叙述严谨,故事性强,内涵深厚,引人思考。

在语言的表达上,作者很多地方是独具匠心的。在着力表现山崎假有礼真无知、假和平真偏见时,作者用“……可 …… ”、“不时……”、“开始 …… 还算…… ”、“….. 又……”等句式写出了“山崎始终冷冰冰”“不屑的表情”。在人物神情的刻画方面,用“我忍不住问……”、“我严肃地说……”、“我应声而答……”、“我正视着山崎,一字一句地说……”、“我不禁长叹……”这一系列的刻画,既表现出了“我”——一个普通中国女孩儿的机敏、智慧、气节,又展现了中国人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在对山崎神情的描写中,“不禁一愣”“、盯着”、“垂下眼帘”“头垂下来”“不服气”“头扬的高高的”……使一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蒙骗的偏执又无辜、可悲又可恨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为读者,我读明白了教材,读懂了作者文字背后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三、作为教者,思考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些什么。

作为教者,可以借助文本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史实,让学生知道“九一八轰炸”、“南京大屠杀”等几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名词,这是熨烫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上的疮疤,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难以解开的结,从而唤起每个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作为教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结合上下文、朗读联想以及对比阅读的方法理解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方法。

作为教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表情达意的。

四、学生通过读书完成这些任务,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本课所涉及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对这段历史学生不是十分清楚,所以会造成理解文本时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一些词语理解困难较大。比如:遣唐使、北洋舰队、支那、九一八轰炸、南京大屠杀等等。这样,更可能造成对理解文中的情感形成偏差。

再者,就是一些读书的方法问题。我们说,一些优秀的孩子可能在读文中能够采用联系时代背景、结合上下文、朗读联想以及对比阅读的方法理解文本,孩子们在理解难懂的词语时可能会采用查词典、问父母、问身边的同学、老师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学生们可能运用的不够娴熟,造成理解不到位。

因此,当学生遇到这样的困难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势利导。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想在课前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各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难词,从而不断积累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使他们能够达到融会贯通。

五、制定教学目标

翻开课程标准关于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

首先在识字与写字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书写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这一点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应该是能够独立完成。

其次是阅读方面:

第一条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是其他的根本,“有感情”是最基本的要求,更是体会文本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勇者的面对》第5自然段中“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读起来有困难,学生可能读不出情绪激动的情感。第9自然段中“山崎的妈妈则在一旁惊讶万分的打量着我。”中的“打量”的“量”字应读轻声。

阅读要求第二条是: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一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出要求,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明确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阅读要求第三条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本文适合运用查词典的方式理解的词语有“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通过语言环境辨别词语感情色彩的是“支那”一词。“支那”一词原本不带褒贬之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以“支那”称呼中国,所以中国人将“支那”视为对中国的一种轻蔑。

阅读要求第四条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再来看看课文,适合学生运用结合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的词语有“偏见”、“狭隘”、“滔滔不绝”、“触目惊心”、“义不容辞”。

阅读要求第5条是: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一点在本文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比如:在初读课文后,教师追问“你认为作者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在读懂山崎假有礼真无知,假和平真偏见时,教师引导“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对山崎说些什么?”从而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要求第八条提到: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史实,为学习本文做好铺垫。

结合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学生实际,最后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名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和两条叙述线索,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词典、结合上下文、朗读联想以及对比阅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4、结合课外阅读,收集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史实,充实自己的语文资料库。

六、教学设计

课前:

1、教学设想:通过课前搜集及观看有关“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让学生了解和课文有关的历史,通过提问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分析山崎前后的态度的变化,以及“我”做出的努力。

2、课前:(1)搜集有关中日战争的史实或学习本单元的阅读链接的内容。(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并记下解决方法和词语的意思,实在弄不懂的记录下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我们一起了解了很多英雄人物,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狼牙山五壮士,与敌人周旋的小英雄雨来。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勇者的面对》,他们面对的不是风暴与危险,而是直面历史的勇气。让我们一起回顾日军侵华的屈辱历史。(课件播放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录像资料)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并针对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如果你遇到一个不太了解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的日本人时,你会怎么做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中国女孩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叙述,课件的展示,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对中日的历史有初步的了解,知道中国那段屈辱的过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解决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

支那:日本人对中国的一种蔑称,是汉字的音译。

2、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课文。

(主要讲了中日两个勇敢的青年,“我”和“山崎”直面历史的勇气和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付出的努力。“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做了很多努力;而“山崎”也在“我”的努力下认识到了自己民族的错误,并勇于直面错误。)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呢?(事情发展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梗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突破难点

1、师:文中的主要人物是“我”和“山崎”,那么课文主要围绕着什么事来写的呢?

预设:学生可能提到“围绕中国与日本的那段历史”、“围绕着‘我’和山崎的争执”、“围绕着山崎前后的态度变化”等等。

2、分析山崎的态度变化

师:同学们都分析的很好,课文就是围绕着这些来写的。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山崎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分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并勾画出表示他态度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生讨论、勾画,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

(1)山崎最初的态度。

师:山崎最初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A最初山崎的“脸色始终是冷冰冰的,不时流露出嘲讽和轻蔑”,我认为他傲慢无礼。

B当“我”给他介绍了几处名胜时,他那种“不屑的表情又来了”。我认为他看不起中国人和我们的名胜。

C他叫“我”“支那女孩”,刚才我们说了“支那”这个词是日本人对中国的一种蔑称,说明他瞧不起中国人,不想听“我”介绍。

师此时追问:那“我”是怎样做的?

C:“我”不卑不亢,严肃地告诉他,“中国有句话叫‘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不允许你这样称呼她。山崎君,你根本不了解中国!你必须为此道歉。”(指导学生朗读这几句话,读出不卑不亢及严肃的语气。)

(2)师:山崎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A他“垂下眼帘,可又不服气”“把头扬得高高的”,我想他的态度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虽然道歉了,但还是不服气。

B我觉得他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山崎垂下了眼帘:‘好,我可以道歉。但对中国我还是了解一点的,我在日本的博物馆里看到你们的北洋水师战舰。’”我是从这看出来的。(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师顺势引导:为什么山崎会这样呢?同桌讨论。

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

A因为他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犯的错误。

B因为他对中国有偏见。

师:是啊,他对中国存在偏见,轻视 “我”介绍的中国,他还有日本侵略者传统固执的军国主义思想,认为日本是受害者。

(3)当山崎母子旅行归来,山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他回来时滔滔不绝,由衷地赞叹,我想他是真的被中国的悠久、灿烂的文化吸引了。

教师指导朗读“山崎滔滔不绝地对我讲着:‘泰山是那样雄伟……长城太了不起!太伟大了!……一路上我们做了很久的飞机,中国实在太辽阔了!’山崎由衷地发出一声声赞叹。‘兵马俑是真正的帝王的仪仗……你知道吗?原来西安和京都的格局是那样相像!’他又接着说。”

师:山崎在旅行中看来中国的大好河山后,有不屑变成了赞叹。对中国的看法有所改变,而且,他也不再反对“我”对中国的进一步介绍了。

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我微笑地看着他:“中日文化交流已有上千年。当西安叫长安的时候,你们的遣唐使一次又一次前来学习,带回日本的不仅有文字、服饰、食品、茶道…..甚至把长安也原样‘搬’了回去。”

(4)师:当“我”递给山崎自己精心制作的小册子时,山崎又有哪些变化?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

A山崎“警惕的看着我”,说明他紧张。

B“他犹豫地翻看着”“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他开始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了。

师:山崎此时是紧张而难堪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坚不可摧的民族优越感轰然倒塌,因为他看到了历史的事实。

课件出示描写山崎表现的句子:(齐读)

山崎很警惕地看着我:“是讲中日战争的吗?不是早就结束了吗?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山崎犹豫地翻看着,见到的是一幅幅我收集到的图片……山崎的额头沁出了细细的汗珠。

(5)师:最后,当山崎看过“我”赠送给他的小册子后,山崎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预设学生会答:他给“我”发了E-mail,告诉“我”他认识到了错误。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他认识到了错误?

预设学生回答:

A从“忍不住地发出悲叹!”“太残忍了!”“由衷的”可以看出来。

B我想他回家一定还搜集了不少的资料。

师:“我”的努力成功了,山崎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鼓起勇气正视了本民族的不光彩的历史。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度这些话呢?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杨君,你是一名令人钦佩的女孩子。当我读着那些图片和文字时,忍不住地发出阵阵悲叹。难道这是真的吗?太血腥!太残忍了!我只想告诉你,当我再到中国的时候,我会让你亲耳听到我的叹息,那是由衷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抓住神态、动作、语言分析山崎前后的态度的变化,以及“我”的努力,为突破重点——谁是勇者,奠定了基础。)

3、分析谁是勇者

师:课文的题目是《勇者的面对》,那么谁是勇者呢?说说你的理由。(这时学生应该不难分析出:山崎是勇者,因为他敢于正视自己民族不光彩的历史;“我”是勇者,她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据理力争。)

师小结:对,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他们都是勇者。但目前,日本依然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这段历史,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怎样去热爱自己的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生积极思考,汇报交流。

四、小结

教师对同学们的想法要及时给予引导,对学生中不正确的看法更要及时纠正。

(教师注意引导:记住屈辱的民族史并非是为了记仇,更不是为了将来的复仇。记住历史只为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中日两国人民都应正确面对历史问题,携手共创未来。)

板书设计: 24、勇者的面对

我(中国女孩):时刻维护民族的尊严

勇者的面对{

山崎:敢于正视民族的错误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詹天佑教案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房地产格言励志短句 房地产销售励志格言(通用5篇) 护理工作总结不足之处 护理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十三篇(优质) 我多想小学(汇总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