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不留余地的狼》教材解读

小编:admin

一、走进文本

(一)、了解写作背景:陈仓,陕西人,1971年生,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星星》诗刊、《诗神》、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999年至2006年停止创作,专心从事市场经济下的新闻学研究与实践,曾任多家报纸的社会部主任、采访中心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等职。到2007年,非文学类的稿费收入真正解决了生存、生活问题,才重新返回纯文学领域,安心进行诗歌、小说的写作。

(二)、感知文本内容:作者用寓言的手法叙述了一只狼在四天内发生的故事----追捕羊、兔、松鼠的失败与被老虎追捕的经历,因为狼的不留余地,导致自己被送入虎口。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思维方式,以这只狼的案例,借各界人士之口,表露看法。故事虽短小,但这只狼的不留余地,却给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人们指责着狼的愚蠢与不明智,因为他们都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待事物,都在奔赴一个自己认为有益的目标。狼的遭遇,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思考,对人生、对环境、对计划等等。精辟的言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三)、领会文本的地位作用

《不留余地的狼》首次发表于2004年3月15日《西安晚报》,随后,被《读者》、《青年文摘》、《杂文月刊》、《杂文选刊》、《经典杂文》等刊物登载,被网络转载,引用6千余次,被《中国杂文精选》四部文选书采用,被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教学辅导书选用,被许多学校制作成语文教案范文,其他被引用的次数不计其数。最后,入选(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第12册.

作为即将毕业的小学生,除了应该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与学习方法外,我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板块的主题是“不同的思考”。而本文通过一只狼的故事在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做人,怎么做事。

(四)、摘取文本的教育价值

教学本篇课文,旨在把学生引向哪里呢?那头狼就好比我们这些人,我们人类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为了过上所谓的高质量的生活。不惜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土壤和空气。砍伐大片的森林。灭绝大量的珍稀动物。他们正好如那匹狼一样在堵上自己将来救命的“洞”。当这些“山洞”都被堵塞得水泄不通之时,也就是人类灭绝之时。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就好比某些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用非常手段。百般刁难对手。堵塞对手前进的道路。但是他们未曾想到,往往事与愿违,最终吃亏的是自己。文章短小而精悍,蕴含的哲理却是无穷的,这就是文章的出众之处。

二、研读《课标》,确定本文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的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谬、衡,会写三个生字窟、窿、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深入阅读,体会不同人士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评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不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看法。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价,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键处的处理:学生对狼在四天内发生的故事理解起来很容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不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看法,并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对故事的看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文中哲学家说:“绝对化意味着谬误。”什么是哲学家?即使我们把有关词语的解释给了学生,孩子们也不一定理解。这里教师如何引导呢?我们不妨给学生列举几个熟悉的哲学家的名字,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等,让学生联系以前对这几位哲学家的了解,感受哲学家的含义。

三、对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理清文本层次,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虽然本课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文章层次比较清晰,前五个自然段讲了狼四天里追捕羊、兔子、松鼠及被老虎追捕的故事,6-12自然段讲各界人士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可与课后思考交流的第一题结合起来,根据图示,练习复述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仓皇逃窜”、“功败垂成”、“自食其果”、“气急败坏”、“水泄不通”等意思一定要了解,有助于理解狼的心理变化,了解狼的做法。当狼发现山脚下有个大洞时心情怎样?当羊兔子松鼠分别从不同在小洞逃走后,狼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可以选择其中的个别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本文在朗读时要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读好狼的心理变化,对各界人士的评价,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二)、了解文章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作者用简简单单的二三百字,没有任何修饰,全篇通俗易懂。把一只狼的悲剧写得淋漓尽致。他没对这只狼做出任何评论,没有发表任何看法,没有长篇大论地谈自己的观点。通篇看上去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悲剧产生的故事。但故事又不是一个纯粹的故事,只要读者稍微一体会,就会懂得,它蕴含的哲理是不言而喻的。而文章最后那些学家的说法,正好点破文章的内涵。所以再次通篇回顾这篇文章时,就会感慨它的简洁而道理明确。这样的文章比起那些枯燥无味的长篇议论文的效果就好得多。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这样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六年级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教师又应该怎样引导呢?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于是人们都在提醒自己要学得聪明一些。遇到事情,总是前思后想,反复琢磨,只想把事情做到滴水不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很容易将他人的利益全然置之脑后,以致不择手段,也不计后果,恨不得将所有妨碍自己利益的人通通赶尽杀绝。然而,从这则寓言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到:堵死他人之活路的同时,其实也堵死了自己的活路。既然如此,又何必非要把别人逼上绝路呢?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本单元的主题是不同的思考,我们在文章结尾处可以把原文进行补充:法学家说:凡规则皆有例外,恶法非法。

政治学家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腐败必然导致彻底的失败。

渔民说:一网打尽,下一网打什么?

但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以在文章最后可以加入个人的评论:六年一班ⅹⅹⅹ说……

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4、紧扣板块主题进行拓展交流。

本板块的主题是“不同的思考”。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可以结合实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个事物、同一个问题等,人们总是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呢?让学生回忆生活,理解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

课后拓展与运用安排了一个“关于盘子”的说话训练,文中列举了传菜员、营销经理、总经理等人眼中的盘子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从厨师、服务员、洗碗工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说一句话。教学中我们可以拓宽范围,以“我是-----我说----”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体会“不同的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长春版《“真美”与“真糟”》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舆情应对心得体会(优秀8篇) 最新学生晨读感悟和心得体会总结(大全9篇) 领导发言(大全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