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的坚持与忧虑

小编:admin

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是“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而语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语文”就有了“人文性”。这个不说大家也明白。如果学习字典、词典能掌握母语,那就没有“文道”之争,也就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回事了。

怎样才能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一是靠说,叫“习得”;一是靠写,叫“学得”。孩子上学了,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学得”语言。首先得多读多背,这样,课文中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阅读教学要多读,尤其要朗读。朗读是叫语文的根本之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感训练就有了。语言的内化也就有了(朗读最有助于记忆;专家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中的语言就基本上属于他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可是,目前我们国多数小学生朗读水平低下,并未“达标”。

前不久,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青岛上课。他听完了两位同学的朗读后,对第一位同学说:“你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5分,可能还多一点。”该生点头说:“对,考了96分。”然后对第二位同学说:“你大概考了85分。”该生大吃一惊,说:“您怎么知道的?”贾老师开玩笑地说:“我会算。”其实,贾老师是根据他们的语感推测的。朗读好,证明语感好;语感好的人,语文成绩一定好。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朗读,所以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的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同学是否熟读了课文。”

好多人把阅读课上成了理解课。这是个误区。文章一旦选入语文课,成了“课文”,它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一是形式意义。阅读教学要关注课文内容,更要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一句话: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怎么“兼得”?读。

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里有这样的话:“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再创造。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

语文味在哪里?在朗读里。

更多的语文味儿是在文本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老师要具有“看到纸的背面”的能力,即能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老师品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品味、鉴赏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能力从何而来?只能从在老师引导下所经历的阅读过程中来。

每篇课文都有生字。阅读教学还得帮助学生认字、写字。指导学生写好字是小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我的语文教学,实践的是我的认识。

许多人说,现在的语文课“工具性模糊了,人文性玄乎了”。我认为,这只是公开课上的事儿。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开课的确存在这个问题。我想,常态课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信可以问问经常在全国各地上课的老师们。至少我的常态课不是这样上的。所以年轻的老师以及搞理论研究的人,千万不要把公开课上的这一个别问题当作普遍性的问题。当前普遍性的问题在哪里?还在“应试”上!几乎全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就更不要说了)都还在“应试”的题海中挣扎!语文课都“瞄准”了考试!学生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得做家长布置的。学生苦不堪言!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没有了!有的只是残酷性!

这让一切明白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怎么能不忧心忡忡?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总结汇总(20篇) 2023年乡镇医院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汇总(7篇) 专业药品物流基础的心得体会(模板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