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上语文第6单元 试卷集(3套)

小编:admin

一、知识积累(25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怫然()休鋟()陇亩()

猖蹶()()舴艋()()社稷()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等死,死国可乎()

(2)复立楚国之社稷()

(3)休鋟降于天()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5)盖追先帝之殊遇()

(6)斜晖脉脉水悠悠()

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4分)

(1)抑亦人谋也古义:今义:

(2)遂用猖蹶古义: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2分)

(1)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深追先帝遗诏()

(2)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5.选择词义茬前后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抱恨终天

B.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后值倾覆樯倾楫摧

D.不宜妄自菲薄薄暮冥冥

6.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7.填空。(8分)

(1)《破阵子》中表明作者愿望的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2)写出两句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3)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着悠悠不尽的

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你学过的这样的诗句:

,。

(4)诸葛亮写《出师表》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

文中作者揭示后汉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5),弓如霹雳弦惊。

(6)过尽千帆皆不是,。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14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本段节选自《》,作者是。(2分)

2.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广故数言欲亡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7.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2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二)(16分)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2分)

躬:每:

惟: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2分)

(1)时先主屯()新野(2)君与()俱来

3。填空。(2分)

(1)三个臭皮匠,顶个。

(2)徐庶进曹营,。

(3)“卧龙”指,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4.简答。(2分)

(1)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

语:、、。(2分)

(三)害群之马(15分)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见:拜访。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④涂:同“途”。即路。⑤若:你。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辞:谢绝。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⒀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2)问涂焉()

(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4)黄帝再拜稽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2分)

4.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2分)

5.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2分)

6.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马?请举1~2个例子。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些害群之马?(3分)

三、表达交流(30分)

文学大师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北京一位大学教授说:“我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它影响我一辈子,那就是《海的女儿》,我被那种献身精神深深感动,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子’……”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读过许多文学作品吧。哪一篇课文或哪一本文学名著令你感动,激起你感情的波澜?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围绕“文学的启迪”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3.全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略2.略

3.(1)而且压抑(2)失败凶猛而放肆(3)身份低微,出身鄙野言行品德恶劣

(4)深感遗憾极为憎恨

4.(1)给予留给(2)成效效果

5.B6.C7.略

二、(一)1.出师表诸葛亮2.c3.D4.B5.A6.B7.D

(二)l_亲身、亲自常只拜访

2.(1)于(2)之

3.(1)诸葛亮(2)一言不发(3)诸葛亮庞统

4.(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2)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5.略

6.三顾茅庐乐不思蜀大意失荆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1.(1)拜见(2)同“途”。(3)罢了(4)叩头

2.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3.短文记叙了一个牧童回答皇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4.牧童认为治理天下如同放牧,除掉害群之马即可。

5.这个成语比喻是危害大众集体的人。

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只要是危害人民、危害国家利益的坏人即可。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三、略

0022005年9月22日22:43:20

维度A(60)

一、通假字(24×1)

(1)发闾左適戍渔阳:通,音,义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音,义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音,义

(4)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通,音,义

(5)欲信大义于天下:通,音,义

(6)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音,义

二、文学常识(36×1)

(一)《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词,是兴起的一种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一般称为“”,后来才称为“词”,又称“”“”等。

(三)温庭筠,原名,字。晚唐太原祁人。是派的重要作家。

(四)《武陵春》选自,作者,(朝代)女词人。

号,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五)范仲淹(980--1052),字,(朝代)、。苏州吴县人。范仲淹在、、等文体创作上均有名篇传世。

(六)苏轼,(朝代)、。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大家之一”,与父,弟合称“”。

(七)辛弃疾(1140--1207),字,号,著有,存词600多首。强烈的思想和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维度B(30)

下面两段文章,一段选自课内,一段选自课外。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相信你一定能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完成题目。(21+9)

(一)(21)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合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1)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以:

(2)北定中原北:

(3)故五月渡泸故:

2、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4)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4×2)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4字),临危委重任和(5字)。(2×2)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1)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

七擒:北拒:排八阵:

(二)(9)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1)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

(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信:

(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索:

2、翻译下列句子。(4)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

维度C(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②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sì)子④可辅,辅之;如其子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竭⑥股胘(gōng)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⑨后主曰:“汝之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病笃:病重。②谓:对……说。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⑤君可自取:您可以取而代之,即自己做皇帝。⑥竭:用尽。⑦股:大腿。肱:自肩至肘的部分。股肱:用以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⑨敕:告诫,嘱咐。⑩事:侍奉。

1、翻译句子。(2)

“臣敢竭股胘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译文:

2、请用一个历来为人们称赞诸葛亮的成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高风亮节:(2)

3、我们学过的《出师表》文中最能表达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思想感情的一句是(3):。

4、《出师表》一文中有“深追先帝遗诏”句,请写出刘备给后主遗诏中的一句名言(3):,。

第六单元测试(100)

维度A(60)

一、通假字(24×1)

(1)適;谪;zhé;被罚流放或贬职

(2)唱;倡;chàng;首发

(3)以;已;yǐ;已经

(4)被;披;p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5)信;伸;shēn;伸张

(6)已;以;yǐ;表示时间的界限

二、文学常识(36×1)

(一)西汉;刘向;三十三

(二)唐五代;配合音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三)岐;飞卿;花间

(四)《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易安居士;

(五)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诗;词

(六)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子瞻;东坡居士;唐宋八;苏洵;苏辙;三苏

(七)幼安;稼轩;《稼轩词》;爱国主义;战斗

维度B(30)

下面两段文章,一段选自课内,一段选自课外。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相信你一定能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完成题目。(21+9)

(一)(21)

1、(1)因为;(2)向北;(3)所以(3×1)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4)

3、北定中原,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2)

4、三顾草庐;出师兴汉室(2×2)

5、略(2×1)

(二)(9)

1、(1)请,邀请;(2)相信;(3)取,拿来(3×1)

2、我干的(职业)就是治疗人的驼背,只负责把人的驼背治成直的,哪里还负责人的死活呢?(4)

3、做事情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局部,就像治驼背,不能只治了弯曲的背,背不再弯曲了,可人的生命也没有了,这就是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这样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这个驼背的人,被这样的庸医治好了背,却没了命,得不偿失。(2)

维度C(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

1、译文:我一定尽一个辅臣应尽的力量,忠贞不二,一直到死。(2)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

3、报先帝,忠陛下。(3)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3)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用原文句子填空或根据要求填空。(25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

(2),,沙场秋点兵。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陈涉世家》选自朝历史学家的巨著,它记载了秦朝末年起义的历史事实。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鲁迅称它是“,”。

(5)唐雎是战国时期“”这类人的典型代表。西汉末年根据史料进行整理,按国家次序,编订出一部国别体史书。

(6)《武陵春》是南宋派女词人的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颇有新意写“愁”的句子是,。

(7)辛弃疾是南宋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破阵子》一词中,表现自己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最终实现的句子是,。。

2.解释下面各组多义字(5分)

(1)以A.祭以尉首B。徒以有先生也

(2)于A。使唐雎使于秦B.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然A.秦王怫然怒B。虽然,受地于先王

(4)徒A.亦免冠徒跣B。徒以有先生也

(5)故A.扶苏以数谏故B。故不错意也

3.诗歌赏析(6分)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1分)

长烟落日孤城闭

2.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请写出一个表现北国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4分)

诗句:

理解分析:

三.阅读下面课内、外文段,回答问题(34分)

(—)陈涉世家(15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2.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1分)

4.选出句式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B。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书非借不能读也D。陈胜者.阳城人也。

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宜多应者功宜为王B。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卜者知其指意D.之次所旁丛祠中皆次当行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7.解释下面加点字词(2分)

(1)度已失期()(2)等死,死国可乎()

(3)为天下唱()(4)陈胜王()

8.翻译下面句子(3分)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

(二)唐雎不辱使命(15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释义。(2分)

(1)通,意为(2)通,意为

2.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请广于君()(2)秦王谓唐雎曰()

(3)天下缟素()(4)长跪而谢之曰()

3.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布衣之怒B。天子之怒C。庸夫之怒D。专诸之刺王僚

4.翻译下面句子(3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译:

5.“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2分)

答:

6.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

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的性格特点。(2分)

7.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雄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

D.唐雄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三)阅读课外文段,回答问题。(4分,每题1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

A.戮()B。俱()C。惮()D族()

2.《陈涉世家》中,“”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描写。”

3.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B.学万人敌(抵挡)项氏世世为楚将(做)

C.去学剑(前往)又不肯竟学(竟然))

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

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三.作文(30分)

没有爱的生活就如荒凉的沙漠,没有爱的心灵就如一塘死水。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成长,净化着我们的灵魂、丰富着我们的人生,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父母、长辈,甚至陌生人的爱,我们也在不断的把爱献给别人。请以“爱”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要求600字左右。

九上(六)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1)—(4)略(5)士刘向《战国策》(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用因为(2)到从(3)。。。的样子这样

(4)空,引申为“光着”只,仅仅(5)缘故所以

二.诗歌赏析

1.长烟/落日/孤城闭2。D3,略

三.课内文段阅读

(一)1。C2。3。略4。D5。A6。C7。8。略

(二)1.2.略3。D4。略5。指唐雎。他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表现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以及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6.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等7。D

四.课外文段

1.杀全,都害怕灭族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也”

3.C(完成、终了)4.D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人教九上原创试卷:第一单元测试题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退休返聘的合同优秀 最新操作工的心得体会范文(17篇) 煤气知识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