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2

小编:admin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第三段。文中所揭示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透彻的。怎样才能突破这一难点?我的办法是:让哲理揭下神秘的面纱,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认识哲理。在学生和哲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并头等你。”课文后面,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学生在理解这两段话时存在困难。既然麦田里有最大的麦穗,就应该把所有麦穗放在一起比,这样才能找到最大的麦穗。为什么苏格拉底还要说“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到底有几个最大的?

在处理这个难点时,我若是一味地告诉学生,一个客观的最大麦穗,一个是主观上的最大麦穗,学生还是会一头雾水。我讲了一个例子:教室里的桌子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众所周知的,没有任何疑问的。随即我又讲了一个例子:有人说××是个好孩子,也有人××说是个坏孩子,那××到底是好还是坏?学生说:“只有××自己知道。”随即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又有几个坏人会主动承认自己是坏蛋呢?”学生又说:“老师说了算。”我说:“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是根据老师对这个学生的了解来作出评价的。但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不同的,作出的评价也有可能不同的。”这下学生傻眼了。这时,我说,其实一个人的好坏是很难确定的,有人说好,有人说坏,大家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一个人,这就是主观评价。

弄清了主客观就打开了一扇理解难点的门。麦田里确确实实有那么一穗最大的,只要我们细心的一个一个的对比,是能够找到的。这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弟子们的内心对麦穗的理解却是多样的,有人认为这一穗是最大的,有人认为那一穗是最大的,这是他们自身对麦穗大小的认识。而刚刚摘下的那一穗却是他们到目前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大的,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一穗刚刚摘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穗最大的。

学生终于有些明白了。在此基础上,我举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当今大学生找工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不是嫌工作苦,就是嫌工资低。这样,一来二去的,几年也找不到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工作。而同样有一些学生就愿意从底层做起,几年下来,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 就这么一个例子,我让学生通读了第七小节后,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同学们说得很好,找出了对于这个邻居来说,最大的麦穗其实是进空调公司,但她没有把握,错失良机。从而让学生明白即时抓住眼前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同学们理解了“最大的麦穗”,也理解了这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谈谈生活中的例子,这更能帮助他们传达对课文的理解。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两课时)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猫头鹰读后感(模板5篇) 最新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模板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