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教材内容解析2

小编:admin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教学的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和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常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分清什么是基本观点、什么是从属内容,要善于把一个整体区分为几个局部、几个层次,要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特点的理解。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一、关于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记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穆公,使秦国撤兵的事。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历代评论家十分赞赏。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评论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本课的教学,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作适当介绍,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累文言文字词的知识,要让学生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

《荆轲刺秦王》,记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战国策》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叙事中有着很强烈的抒情笔触。易水送别一段,慷慨悲凉,动人心魄,真是情感迸发的文字。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为“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也说“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许多评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个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很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本课的教学,要注意要给人物贴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描写的,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提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曾评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应以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但若处理得不恰当,例如分析内容而忽视了它的背景,或者讲叙背景过多致使学生注意力没有放在课文上,则二者之间就会出现矛盾。由于本文是长篇传记节选,讲讲背景也要必要的,但不宜过细,最好的办法是用列表方式将课文中的有关注释连成一体,并略作补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史的观念。

《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全文二百余字,将因果本未,交待清楚,记事记言,要言不烦,叙述简明,比喻贴切,说理周详。清人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点评说:“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在道理上讲,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而正意又每与喻意夹写,笔法新警异常,……以及起伏照应之法,更极精细,最是《国语》中遒炼文字。”本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课文中有些词语与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关,如“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百工”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少,属于比较冷僻的词语,教学中重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这些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设计,分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想、层次,背诵课文。

第二是让学生整理所学到的文言常用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每课的练习所列的词语只是举例性质的,并且有所侧重。如《烛之武退秦师》重点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荆轲刺秦王》重点是古今词义的不同;《鸿门宴》重点是词的活用;《召公谏厉王弭谤》重点是归纳多义词的义项。因为是举例性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视情况,结合本篇课文或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补充、扩大。而这一切,都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整理。

第三是开放题,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联想,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作出综合评价。例如结合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谈个人的感想;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探讨项羽楚汉之争失败的原因,等等。这些,都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此外,课文后有多处补白性质的文字,内容与课文相应。如吴树业论读《项羽本纪》,陶渊明《永荆轲》,如能适当利用,也将有助于对课文的解读与探讨。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祝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节约粮食的手抄报内容文字 2023年物品租赁合同简单(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