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内化 超越创新

小编:admin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课,原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看图学文。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课文本身文质兼美、韵律感强、适于记诵的特点,我将本文学习定位在“言语学习”上,通过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创新运用的途径,第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吸收语言,积淀语感;第二课时在引导“互文”对话中习得方法,超越文本,创新运用。

第一课时

一、理解课题

师先出示“山”字,再出示“水”字。

师:两个字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生:“山水”就是有山有水的意思。

师:那“山水画”、“山水诗”一定得“有山有水”吗?

生: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指风光、风景了。

师:(再出示“桂林”二字,生读课题)那这篇课文写的是——

生:桂林风光,桂林风景。

二、体验美景

1.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谈感受。问题引入: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虽然人们都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但毕竟是——(生:耳听为虚)

师:对。眼见为实,我们得验证一番。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吧!

2.赏漓江水。

①师出示漓江水网上图片,学生观察,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师引导学生用上关联词,将漓江水的特点连起来说说。

师:那别的地方呢?(播放课件,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②生画出描写漓江水三个特点的句子,思考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三个特点的。

师:课文怎样写漓江水很“静”?

生:课文是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来写的。

师:这是从感觉上说漓江水的“静”。怎样读出漓江水“静”的感觉?(指导学生读好“真静啊”,读出陶醉)生自学漓江水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指导学生读好“真清啊”,读出对水清的惊喜。

生自学漓江水特点之三“绿”。课文用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联系上下文理解“翡翠”、“无瑕”。指导学生读好“真绿啊”,读出对水绿的赞叹。

③练习读出漓江水的特点,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试着背诵。

3.赏桂林山。

①教师出示桂林山的网上图片,学生观察,默读第三自然段。

师: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生练习说话)师播放课件,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②生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思考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师:课文怎样写桂林山很“奇”?

生:课文说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看见过山吗?一般的山脉是怎样的?(简笔描绘连绵的山脉)

生:一般的山脉是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

师:那桂林的山却是——(简笔画描绘“拔地而起”)

生:突然耸起,互不相连。

师: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是说桂林的山排列在眼前,各有各的样子。

师:课文写出了桂林山的山势、山形,写出了桂林山之“奇”。怎样读出桂林山之“奇”?(指导学生读好“真奇啊”,读出内心的惊叹)

生自学桂林山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引导理解“屏障”,指导读好“真秀啊”,读出内心的赞美。

生自学桂林山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夸张地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引导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读好“真险啊”,读出刺激的感受。

③练习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试着背诵。

4.理解山水相依美。

师:桂林风光能否验证人们的话?桂林的水以“静、清、绿”闻名于世,桂林的山以“奇、秀、险”美名远扬。一个阴柔,一个阳刚。更重要的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说她阴柔,又有山的阳刚;说她阳刚,又有水的阴柔。山不孤独,有水相伴;水不寂寞,有山相依;山水和谐,情意绵绵。我们得再次强调观赏桂林山水总的感受——(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练习朗读全文,在教师提示下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课文全班自由背诵,教师点名背诵。

二、开展互文对话

1.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导互文对话。

师:我们学过很多有关大海的课文,能把大海的波澜壮阔说得具体些吗?

生:我们学过《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里说“那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有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师:课外书中读到过吗?(生列举《海的女儿》、《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有关句子)

师:你读过的只言片语也行,看过海的同学,你自己创造的句子更好,但要说出海的波澜壮阔哟!……(师引导学生围绕“水平如镜的西湖”展开互文对话)

生:(自由组织语言,自由表达)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它是那么蓝,仿佛一匹看不到尽头,蔚蓝色的绸缎,忽忽悠悠地颤动着,就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我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那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如一面镜子,静静地卧着……

师:精彩!那你们能否把漓江水描述得更丰富一些呢?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调动积累,完成二度创造——漓江的水真静啊,它轻轻地流,全无涟漪的波动,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似睡未醒的模样,更加惹人怜爱;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江中游鱼来来去去,全如浮在碧绿的空气中;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大自然在创造她的时候,是怎样酣畅淋漓地泼洒下那一片片绿啊,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把你的身影也染成了绿色……

2.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互文对话,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自由创新文本。

3.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学生随文练说,自由表达“心中的桂林山水”。

评析:

1.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字词句段等知识的积累,学生在第一课时对文本基本能熟读成诵,为创新运用创造了条件。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理解字词的方法,阅读体验的方法,互文对话的阅读方法等,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沉入文本描述的美景之中,在相关内容的多文本对话中,领略到了更为丰富的意蕴。

2.尝试运用互文对话理论。在我国古代,互文主要是训诂、释义的一种方法。所谓上下文意互相阐发,互相补足,交相显发即为互文。后来互文思想被引入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渐渐演变为一种认识事物与解读文本的方法。现代西方互文理论则认为:“任何文本都位于若干文本的交汇点,它是这些文本的阐释、集中、浓缩、转移与深化。”本案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相关文本、与外部世界、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由教师的引导到学生自由运用,形成了极有张力的“文本网络”,架设起文本之间由此及彼、学生与外部世界、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互沟通的桥梁,既丰富了学生语言表达,又拓宽了学生生命体验范围。这种教学思路与四年级教材编写的“组块”式结构十分吻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尊严》课文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