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点”,走实点

小编:admin

毋庸置疑,思路决定出路,教育教学的理念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影响着时间的有效利用,进而影响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效果。只有方法策略对路,教学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不至于成为空话。于是,“磨课”便成为教学理念与操作的纽带,正日渐受到教学教研人员的积极倡导。“磨”有磨砺、打磨、磨合之意,是在课堂教学正式实施之前对教学设计所进行的思考、尝试、讨论、完善的过程。我很幸运,新课程改革以来两次在人教社录制教学课例光盘,接受了包括崔峦、蒯福棣、陈先云、蔡玉琴在内的多位小语专家的直接指导,我受益匪浅。其中,关于“磨”教学策略的过程尤其给我以深刻的启发。现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打磨与思考。

一、开发“兴奋点”──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教学

说实话,《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想设置多么动人的“情境”,想确立多么精彩的“解读”,想呈现多么煽情的“指导”,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公开课不愿意选择这类课文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我在设计这课教学之初也有着同样的困惑:说它理性吧,文字中也有不少令人振奋的语言;说它情感充沛吧,实在也算不上,毕竟更多的文字是在浓缩介绍过去一百多年的成就,是很典型的说明文。怎样让学生感兴趣,愿意亲近课堂亲近文本呢?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考量一节课好坏的最直观的依据是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参与面,缺少能引起学生持续关注学习内容的“兴奋点”,教学便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才是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兴奋点”呢?我想最重要的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文本内容本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是启发诱导的形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这篇课文,内容方面自然会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但文字本身并没有太多能在感情上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引导策略上进行必要的“兴奋点”的开发。换一句话说,我们要积极地寻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需求的“点”。在专家的点拨指导下,我着眼整体,关注细节,设计了一些在我看来能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比如,第一课时的教学从“聊天”开始,让孩子们聊聊“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小时候比,我们的生活都有哪些变化”,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兴奋”起来。由于这是要求预习的内容,孩子们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一定会有较多的信息捕获,“有话可说”不成问题,再加上说的内容本身有着较大的反差和情趣,自然也会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给教学起始营造一个良好的话语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内容的学习。再如,第二课时教学第三段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我预设了“你随便代我们祖先说一个幻想或者美好愿望,现在一定能帮你实现”的环节。这种类似于夸海口的表达,便是想利用学生爱游戏、爱争辩的特点刺激学生思考,既是活跃课堂的气氛,更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此外,像第一课时安排的小组互助认识易错、易混的字,第二课时“你还希望科学技术为我们创造怎样的奇迹”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学习二、三、四自然段的最后都是以集体回应中心句的方式进行小结等等,都是期待以不同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更多同学对课堂参与的热情,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强攻“重难点”──启发学生更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的“兴奋点”固然重要,但它好比是围墙,它吸引学生进来,但真正的工作在围墙里边,在于对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路甬祥仅仅用了五六百字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文章写得好不在话下,但由于教学对象是刚刚走进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他们知识技能的积淀有限,加上课文是对整个世纪的成就的高度浓缩,很多文字所富含的信息有着理解上的难度,所以,教学的重点自然就定到了“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上,难点确定在“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上。很显然,这样的“重难点”首先是具体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到更符合本课实际的教学措施,并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成为更主动的探索者。我一开始想了很多“花花点子”,比如视频重现科技成就,比如配乐朗读课文,比如以一段带几段的学法指导等等。但细细想来,这些办法或淡化了学生自己的参与、亲历,或忽视了他们的经验背景和意义网络,或设置的情境、采取的方法过于牵强,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文本的个性特点。教学的方法需要创新,但不能惟“新”,方法的选择要紧紧围绕目标设定的“重点”、“难点”去作必要的思考、评估,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为此,针对《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难理解的词语、含义深刻句子多的特点,大家比较认可的方法是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将教学思路理清,教学环节简化。如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紧紧围绕着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的──顺着学生学的思路调整教的预设,先让学生自己深入课文读出理解,再在老师的点拨示范下深入感悟词语、句子,最后根据孩子们的感悟引导读出感情,读出味道。重点段二、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要么是一两个问题理解,要么是几个关键词感悟,避免了“多点开花”,分散了注意力,也削弱了感悟理解的效果。比如第二自然段,“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本身的理解并不难,但它们很好地串起了全文,是梳理课文、训练说话的好的凭借。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书中找事物进行分辨,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造句,从而较好地理解了“发现”和“发明”,也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了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这样的阅读教学坚持“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融入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表达,效果自然比较理想。

三、精选“训练点”──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实践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依托教材精心设计“训练点”,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以使学生能在一次次亲身经验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激发学生更高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所以,在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将学生的实践机会甚至时间都考虑到了。但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发现很多教学环节机会是给了学生,但教师的作用被“边缘化”了。譬如学生的朗读,教师点不点拨或如何点拨总显得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地方的设计只是一句“读出感情来”。试教后,这样的问题被提出来,大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思路逐渐清晰:语言的学习应该为学生提供反复接触语言、运用语言的情境和机会,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形成言语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立体的语文实践,要根据语言材料(课文)的特点来选择“训练点”,多途径、多形式地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习得”,这是行动策略。我统计了一下最终定稿的教学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给孩子们读书的次数至少安排了14次之多。这里边有默读、朗读全文的,有个别、全体读段落、句子的,有集体朗读中心句的等等。在设计的时候,读的方式、时机、内容都尽量有所区别,而且每一次读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每一次读都为理解整篇文章打下基础。这样的思考和设计也得到了专家老师们的认可。还是在第二课时,教学开始和结尾都安排了交流探讨的环节:一是默读圈画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一是引导学生展望未来,交流自己对科技改变生活的期盼。孩子们在与文本的多次接触和自由交流中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自主感悟、教师点拨和同伴合作中也能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语感。

四、巧设“反馈点”──引导学生更真实地呈现学情

如果说前三项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基本可以控制的,最后我们要谈的“反馈”就存在着相对较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现场的情况作出回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视角来思考,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习需要即学情的分析基础之上。这里的“学情”分析既包括课前对学生学力和心理、年龄特征等的分析,也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即时的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当堂教学的学习效果,这在教学设计中是可以“预设”却很难确定“生成”的环节。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对学、学对教、学对学之间的多元的“反馈点”,从而帮助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时多元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情,并以此调控、修改、完善教学策略,努力使课堂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教学设计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将所有的“反馈点”作细致的猜想,力求将所有的反馈都“设计”到,那样教学会更流畅一些,互动也会少一些担忧。但同时也想到,如果写字全是教师认为难写的字才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朗读不管需不需要教师都来“秀”一把,如果学生理解明显有困难教师却置若罔闻,这样的课堂还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真实扎实的课堂吗?理解到这个层次,《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我们便设计了个别、整体反馈,安排了同伴互相反馈,旨在摸清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况,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示范,对难认和难写的字着重指导。而在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进行第二课时的设计时,我们至少考虑到了这样一些环节的反馈:教学伊始,了解学生对资料、信息的占有和理解程度;深入学习时,了解学生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水平;各个阶段的读书,通过朗读了解学生内化语言、表达语言的水平;最后的拓展延伸,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成长等等。这些反馈“点”,既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也是帮助教师随时决策教学进程和方法选择的,对优化教学显然作用非同一般。

总而言之,一节求真务实的课,实际上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需要各种因素的协调共振。就教学策略的决策、打磨而言,我以为上述各“点”是一节好课的底线,须认真地思考,并合理有效地设计。如此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将会少一些浪费,多一些收益;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务实。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每一个学生都是童话作家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阳明先生心得体会(优秀8篇) 最新学生支部心得体会 大学生团支部精神心得体会(优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