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创新

小编:admin

自主·合作·创新

徐爱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语文知识结构及其系统性,强调知识的传承,强调教师自身教法的合理性、唯一性,把学生当作一个可随意灌注的“容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兴趣、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陷入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又一个“圈套”,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把学生驯化成按部就班的乖巧听话的“小绵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倡导自主学习——实现发展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学习正是对这一著名论点的很好注释。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不仅要解放自己,更要把学生解放出来;既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要适时把教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自动探求知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引导学生定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目标的确定是十分关键的,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实践证明,让学生来制定学习目标更富现实性,当然教师在这过程中应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地点拨,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制定好学习目标。

a、根据导读定目标。每个单元课文前都有一个导读,我们可引导学生根据导读要求来制定目标。

b、根据例话定目标。高年级语文基本上每单元都有读写例话。在教学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制定目标。

c、根据课后习题定目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一般都提示了本课所要掌握的内容,我们可引导学生将这些思考练习落实到目标中去。

d、根据题眼定目标。一些课文的课目就是一个浓缩的目标。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题眼是“舍身”,为什么“舍身”这就是情意目标,怎样“舍身”这是知识目标。因此有时我们可根据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来制定目标。

e、根据题材定目标。如教学《鲸》我们可联系以前学的《太阳》一文,根据说明文的性质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当然,在引导学生自主地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由易到难、由扶到放,注意层次性。

2、引导学生定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把学习内容的确定权还给学生,从而真正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

a、兴趣选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一篇课文要学的内容太多,但可供使用的时间太少,如果平均分配,面面俱到,肯定会劳而无功。因此,我们要学会取舍,取学生感兴趣的,当然这必须由学生来定。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课文哪个部分?请你认真读读,细细体味,说说原因。”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地选择,诱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b、问难选学。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而不达时,教师应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在学习《挑山工》时,当学生初读课文后,即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筛选,当时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3、引导学生定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因此,课外作业

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a、弹性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我设计作业。

b、坡度作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学生自主选择。

c、软性作业。这主要适合于自觉性强的学生。

二、增强合作意识——实现发展的关键。

有人曾质疑过我们的合作意识,什么“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是条虫”等等,诸如此类的责难似乎昭示了中国人的自私。中国人真的失去合作了吗?当然不是。不过,合作意识淡薄,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奠定基础。

1、实施小组学习。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有组织地互教、互学、互助活动。如小组讨论法,可前后四人或同桌,也可以打破组际自由组合,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异同来组合。如《鸟的天堂》,有喜欢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也有喜欢第二次的。让共同爱好牵线,产生共鸣,引起共识。

2、创设合作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以言语来为学生创设合作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如“谁愿意帮助他?”“谁愿意和他一起读?”“喜欢这部分的一起来读,好吗?”“给你一次点将的机会,请几位同学和你一起来试试,行吗?”等等,通过这些富有人情味的话语,激活了学生内心潜在的合作意识。

3、拓展合作渠道。

学生的合作不仅可以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向课外延伸。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办手抄报、净化我们的语言环境——寻找错别字活动、参观访问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合作意识。

三、培养创新精神——实现发展的根本。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如何让语文的课堂充满创新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呢?

1、创设宽松环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的空间,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让他有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2、挖掘表演素材。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表演,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的资源。维果茨基说过“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教材都可以用来表演,如《骄傲的公鸡》、《西门豹》、《将相和》等等,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表演,对教材进行再想象、再创作,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3、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一些类似幼稚的想法,也许会成为学生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新型玻璃》教学完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异想天开:“我想发明()玻璃,它可以用来()。”结果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对语言和想象力进行训练,更是对知识的运用和发展力的训练。

“课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就是语文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而耕耘吧。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意识形态调研报告 2023年党的十五大精神心得体会大全(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