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小编:admin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理解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3、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

4、通过学习,培养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父母的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作者在地坛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2)在理解文意、分析思路、揣摩语言等方面释疑解难。

2、难点:(1)理解文中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发。(2)领会本文饱含感情,又充满哲理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

1、(听音乐《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厄运、奋起拼搏成为生活强者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近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等。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暗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二)自读感知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 )耀 坍圮( )( ) 亘( )古不变 祈祷( )( )

猝( )然 隽( )永 倔强( )( ) 焦灼( )

熨( )贴 恪( )守不渝 社稷( ) 濒( )临

2、解释下列词语。

(1)心神恍惚: 。

(2)沧桑: 。

(3)坍圮: 。

(4)熨贴: 。

(5)猝然: 。

(6)坚忍: 。

(7)隽永: 。

(8)恪守: 。

(9)声名狼藉: 。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这篇散文写自己,也写母亲,写自己又为写母亲作了铺垫。

第一部分是写。

第二部分是写。

4、从本文的内容上看,课文有两条线索,那么这两条线索是什么?

第一条线索:

第二条线索:

这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第二条线索是对第一条线索的深化和展开。

(三)研读探究

1、《我与地坛》中第一部分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描写地坛,作者写了地坛哪些方面?“地坛”对作者有哪些启示?

答:(1)

(2)

2、在第五节作者笔下,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真的是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吗?作者明白了什么?

答:(1)

(2)

3、作者在第二部分里,面对地坛想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地坛帮助他解决了该不该去死和为什么出生的问题,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怎样面对残酷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但这也使母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请你谈谈如何理解这一点。

答:

4、母亲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出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的儿子。史铁生终于逐渐地理解了母亲,懂得了生活。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他对母亲的理解?请阅读课文加以概括。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阅读第二部分,说一说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答:

(四)品读鉴赏

品读文章第七节,完成后面的题目。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文中连续用了六个“譬如”,是按怎样顺序安排的?

答: 。

2、这六个“譬如”印证了什么道理?

答: 。

3、“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1)句中的“这”指代 。(2)“魔鬼”和“恋人”各是比喻 和 。

4、“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1)

(2)

5、这段文字中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

(五)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点拨与总结)

1.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作者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地坛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地坛的一草一木,让作者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力的伟大和永恒。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因作者的残废而注定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因儿子的苦难而注定母亲的苦难,母亲用孱弱的身躯支撑着无尽的苦难,默默地让儿子理解母亲,感悟生命。本文是一位孤独者心迹的真实记录。虽然流露出宿命论的思想,但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有着撼人的力量。

2.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的两条线索。

[讨论明确]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作家与地坛的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可称为“人与景观”,显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另一条则是作家与母亲的永远割舍不去的亲情关系;写母亲那一面,则由“我”而派生出来,“送”“忧”“找”,组成一线,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心。可称为“人与人”。

3.重读第一部分,找出关键句,思考在地坛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什么样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明确]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摇着轮椅进人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作者进入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这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可见作者一度十分消沉。他一天到晚耗在地坛,耗在地坛的每棵树下,耗在地坛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这样过了好几年。

“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都不再那么可怕。”

——作者走出了残废自伤的阴影。一个残疾人,即使无路可走,绝望苦闷,他们也有生的留恋,他们也珍爱生命。作品自然也唤起我们健康人的幸福感,唤起我们的生命意识。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同时景物描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4.[提问]第二部分重点写什么?

[明确]重点写母亲。写作者残疾后母亲是怎样的悲伤,而为了儿子能活下去,她又不得不把这悲伤压在心底,儿子不声不响摇着轮椅走向古园的孤独举动在母亲心里引起了怎样不祥的预感,母亲又是如何在不伤及儿子自尊的情况下看护着他。残疾的儿子活下来了,而健康的母亲却匆匆离去。

5.[提问]关键句有哪些?怎样理解?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同时母亲的“活法”也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能作这样的设想,才能完全读懂、理解母亲的爱心,才足以表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这种“设想”无论对写作对生活都很有启发。

“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作者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忍的、伟大的。

6.[提问]作者用词造句的创新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明确]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篇散文不少语句新鲜,奇崛。这里描写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出了,突出了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

(六)扩读迁移

[扩读一] 《我与地坛》的风格

散文界认为《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许多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在这么小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自然是一个关键。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自由洒脱。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渡,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辨,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思深沉的味道,显得和谐而毫无龃龉。

文无定法,史铁生大难之后对许多东西已看得很透,有做人的,也有作文的。他曾说创作是没有什么规矩的,他做小说如此,他做散文也是如此。

(选自《名作欣赏》1993年第1期)

[扩读二]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叼叼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吧?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思考题:1、母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答: 。

2、文中,⑴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⑵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1、慈爱、坚强。2、(1)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2)表明“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变得坚强起来。在结构上,照应上文。

[扩读三] 合 欢 树

史铁生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赛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试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晴,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蹬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都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个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蹬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橱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了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一九八二年

思考题:1、“母亲”对“我”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2、本文描写母亲的文字并不多,作者反而花了很多笔墨写合欢树,这是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1、尽一切力量医治“我”身体,精神上给“我”鼓励,为儿子写作到处奔忙。2、合欢树为母亲亲手栽种,想到树就想到母亲;合欢树也是母亲过去艰难生活的见证,是唤起他们母子希望的所在,作者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都熔铸在对合欢树的叙述中,语气平淡,而情寓于中。

四、学习反思

母亲是世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有人说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我想你也能仿照划线的句子也写出几句心理话的。

五、总结、扩展

史铁生对生命的解读,让我们思考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将使生命得到永恒。

我们终于懂得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子女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有些子女的一些行为令父母寒心、伤心,往往是做子女的不作这样的设想,不知父母的爱心是怎样酿成的。

六、布置作业

就感悟生命,或有关母爱的话题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课时练习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坍圮(tān ) 捋(lǚ)须 熨(yù )帖 隽(jùn)秀

B.蝉蜕( tuì ) 几(jǐ)乎 祈祷(dǎo ) 恪(kè)守

C.炫(xuàn )耀 角(jué)色 焦灼 (zhuó ) 猝(zū)然

D.剥(báo)蚀 车辙(zhé) 归巢(cháo ) 倔强(jiàng)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祥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B、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至志地想关于花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身。

C、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年就座落在那儿了。

D、只是在她卒然去逝之后,我才有余瑕去设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一时没有 。

②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 。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使我们遵循世界各国普遍 的共同价值观。

A、反映 祈求 信奉 B、反应 祈求 奉行

C、反应 乞求 信奉 D、反映 乞求 奉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

B.陈希同之流生活腐化,道德败坏,最终落个声名狼藉。

C.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D.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B.这种行业,人数少、规模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不为人们重视。

C.四川的山鹧鸪近年来成倍地减少,目前仅剩两千多只。

D.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和感冒等诱发的。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你的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 。

(2)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野, ,造化的神工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①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

②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③春风染绿了柳枝

④柳枝被春风染绿了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阅读练习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地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7、“我”原来就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为什么后来又“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答:

8、母亲为什么“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答:

9、“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地悄悄找下去?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分析出来吗?

答:

10、这两节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答:

《我与地坛》参考答案:

二、自读感知1、xuàn tānpǐ gèn qídǎo cù juàn juéjiàng zhuó yù kè jì bīn 2、(1)心神恍惚:心思、精力不集中。(2)沧桑:大海变成农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海桑田”的省略)(3)坍圮:毁坏,倒塌。(4)熨贴:①(用字,用词)贴切;安贴。②心里平静。③,事情完全办妥。(5)猝然:突然,出乎意外。(6)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7)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8)恪守:谨慎而恭敬。(9)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3、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对生命的追寻。第二部分写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是给我生活追寻的解答。4、第一条线索是以“我”双腿截瘫之后对生命的思考为线索。第二条线索是以母亲的悲苦与“”送“忧”“找”操心为线索。

(三)研读探究。1、既写出地坛古老荒芜、形体可变(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也写出了它充满生机、活力永存(柏树苍幽、草藤茂盛、昆虫活跃、落日灿烂、雨燕高歌、气象万千)。(2)珍惜生命、顽强生活、远离死亡、走出自卑等。2、(1)小昆虫和草木当然明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很卑微,且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2)史铁生想到了,当然也明白了自己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3、母亲理解儿子,送他去地坛,不敢问有些事,但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同时她还希望儿子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但又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的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所以,母亲是活得最苦的。4、①设想母亲的心理;②写小说报答母亲;③整日怀念母亲;④痛苦自己的倔强羞涩。5、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作者史铁生的生命的航标。

(四)品读鉴赏。1、时间和季节。2、有些东西谁也不能改变它。3、(1)怎样活。(2)错误的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4、(1)双关。(2)略。5、此段文字主要描写景物。A、描写细致工巧,充满灵气,稍带几分神秘的色彩,人物感情渗透于文字之中,万物皆著“我”之色彩;B、联想丰富,想像奇特,使景物更加迷人;C、运用众多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色彩以及语言的生动性。

课时练习 1、A 2、B 3、B 4、B 5、B 6、C 7、当“我”在黑暗中孤零零地呆着却不再有人来催自己回家时,这陌生的感受使“我”真实地感到母亲已离“我”而去。8、母亲来找“我”是不放心“我”呆得太长,但只要亲眼看见“我”好好地呆在园子里,她就暂时松一口气,而让“我”继续一个人设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为同样处于生活最底层的母亲实在没有法子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怀着巨大的忧心与痛苦日复一日地听任“我”疯狂地呆地废园里。9、对于无助的母亲深挚而卑微的爱,更无助更卑微的“我”无法承受因无条件地接受它而引起的心灵震荡,也不愿因主动承受它而越发显出自身的绝望,还由于毕竟年轻不懂得关心、体贴痛苦的母亲,珍惜母亲给自己的爱,所以选择了残忍的回避。10、前一节语言富于艺术性,“又是……清晨,又是……白昼”,“又是……午后,又是……傍晚”,迷离惝恍,充分渲染了失去母亲的悲痛。后一节语言朴实木讷得近于绕口令,像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这实际上是这出生活悲剧中最悲惨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作者却把所有的震撼全都埋在了平静的琐语下面,含锋不露,蓄势惊人。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教育心得体会宣传干部(专业21篇) 2023年郑州大学国庆放假通知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