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册]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小编:admin

教学导引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针对一些问题、现象、事件发表议论,提出主张,而要使别人相信自己提出的主张、看法是正确的,就需要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2.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均是议论文,其内容均与求知、质疑、创新有关,适合初三学生阅读。《怀疑与学问》一文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针对怎样做学问进行论述,很有说服力;《发问的精神》是启凡先生专门为中学生而写的,意图是提倡发问,主要是通过正反对比及举例来论证;《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作,其论述的范围广泛,思路清晰,给人以启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不仅仅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关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包含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要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对学生都具有启发性。

3.本单元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议论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4.本单元的写作内容是“学会写提纲”。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学会理清思路和结构,提炼观点。建议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效果会比较好;口语交际的内容可采用演讲会形式并配合议论文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也可由学生自行组织并参照媒体上流行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

Ⅰ 阅读

怀疑与学问

[教法]A质疑法。本文主要是议论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课文开头的特点、论题、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论证的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B找中心论点,明确论证方法。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找出并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各个分论点,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名子,然后学习小组研讨、确定。

[学法]1.讨论法。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同学们针对课文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研讨。

2.制作名言卡。本文引用了程颐、张载等学者的治学名言,可让同学们摘抄下来,课外再收集一些有关的名言警句,制成知识卡片,积累、拓展。

[导入]可用高尔基名言“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导入,也可用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导入。

例如: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从小读书时就善于提出疑问,在以后的治学中,他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一生为祖国的历史学研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怀疑与学问》一文,看什么是我们提倡的怀疑精神,它与做学问又有怎样的关系。

[突破]什么叫“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做学问是否需要“怀疑一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思索这些问题,以便真正弄清“怀疑精神”的内涵,从而理解作者的观点。

[实践]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探究]以下问题可留给学生思考:

1.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提出了怎样的论题?

2.课文反复论证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哪些地方从道理上分析说明?哪些地方用具体事例证明?

3.第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本文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拓展]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数学家祖冲之,决不“虚推古人”,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余广泛收集中外名人在“怀疑与学问”方面的有关资料,办一个资料展,拓展眼界,提倡怀疑精神,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发问的精神

[教法]A.分析、归纳法。本文议论的问题是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十分重要,发问精神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理解课文,试着自己做点简单的分析、归纳,然后再补充、更正。

B对比阅读法。本文是覃必陶先生专门为中学生而写的,其目的是为了鼓励中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的开端。现在的中学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中学生习作《由提问想起的》说理自然、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较有说服力,可将两文比较阅读。(下附)

[学法]1.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顺着次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

2.朗读法。本文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它的作用。

[导入]可用俗语“打破砂锅问到底”导入。

例如: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话吗?它的意思是学习要有寻根究底的精神,对不懂的内容要勇于发问,这才是求知明理的途径。启凡先生为了鼓励中学生“发问”,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很有针对性的文章——《发问的精神》,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

[突破]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强调了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帮助人们解除了对于发问的一些片面想法,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说服力、针对性更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

[实践]以“我尝到了发问的甜头”为题,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列举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由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口头议论的能力。

[探究]以下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1.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谁的?从哪些文句可以看得出来?

2.本文的前半部分论证正面道理,列举了古今中外哪几个事例?列举事例的几个段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3.为了使论述深入一步,文章的后半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论点?又分哪几个层次作了分析说明?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如何?

[拓展]下面是中学生李程的一篇习作,既可作为课外拓展阅读,也可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由提问想起的

李 程

那还是300多年前的一天,有个青年漫步在果树园中。突然,一只苹果掉在他身上。这个青年对这常见的现象不是笑笑而已,而是凝视地上的苹果,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苹果向地上落而不往天上飞呢?”以后,这个青年对这一并不起眼的自然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青年就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题。”这是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上面的小故事不正是验证了这个真理吗?是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问。”但是现在,尤其是学生,很不爱提问题。一些人不愿意去动脑筋思考,去发现问题。另一些人呢?虽然有了问题,但碍于面子,他们不愿意去问别人,怕人家笑话,小瞧;或者不把那些问题放在心上。这样对待问题,怎么能有所提高呢?

其实,勤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它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巩固知识,还能够因此学到许多未知的东西。当然,“问”并不是由近代人“发明创造”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问”的重要性了。春秋时期,有人曾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回答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可见,当时人们就已经把是否“善问”作为衡量一个人在学习上德行优劣的条件了。实际上,孔子本人就十分好问。他幼时读书,因没人教,碰到问题,就多方面请教。他问过的人,上至州官,下至百姓;老至百岁寿星,少至五岁顽童。一次,天很晚了,人家都要回去了,他还抓住别人衣袖不放,问个不停。人们看他那个样子,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每事问”。这样,孔子终于成了学问渊博的学者和教育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然,人要想做出成就还需要两个条件——思考和研究。而这两点正是与发问密切相关的。思考是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研究则是提出问题的必要行动,这两点缺一不可。否则,根本谈不上什么提问,或者即使提出问题也是毫无意义的,没有结果的。

总之,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潜心研究,才能有所进步。我们应该记住托马斯·富勒说过的一句话:“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学不到。”因为问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愿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自读篇目导读建议

英国著名的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一文好像格言集粹一样,是深受读者喜受的文章形式。这种议论文的写法比较少见,分段很细,论述的范围广泛,文章谈了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求知的目的、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全文并无大段的严密的论证,但思路十分清晰;作者的笔法也很灵活,比喻论证使表达显得生动。本文哲理性强,语言精练有力,名言警句较多,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多朗读全篇课文,摘录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熟记并会运用;为帮助学生熟悉这类文章,从中得到借鉴,教师还可适当选取同类短文印发给学生,拓展阅读,如培根《论人生》《论敏捷》等。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不仅仅包含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关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包含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我们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有积极的意义。在指导学生自读时,教师可在这方面多点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看看从文中可获得哪些启示;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弄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为什么应该具有这样的精神?理清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这一观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要是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作者逻加·费·因格是一位美国实业家,他针对许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一观念,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这个观点很具有启发性。过去那种对待问题的单一的认识,已不适应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学会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学会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和看法,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可以作为指导本篇阅读的要点。

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与此文如出一辙,教师可推荐一些优秀作文供同学们阅读、参考、比较。

突破思维定势(高考满分作文)

陕西考生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鼓励创新需要的就是一种思维的多元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思维的定势,自我拘泥于困惑当中。“山重水复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破了定势思维,展现在你面前的也许会是另一番风景。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个“冰”字,他问冰融化以后是什么?大部分同学回答是“水”,而另一个同学却回答是“春”。结果老师说两个答案都正确,并且表扬了那个说“春”的同学,冰融化以后是水,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而那个同学却能察觉一个自然现象,这个答案比起人云亦云的答案来说,也是有一番创造性了。

追求创新,追求进步,思维定势可是人们最大障碍了,在科技上的发展更是显得如此。当初,莱特兄弟初用苦工制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都讥笑他,他们认为该实验根本不可能成功。当近代飞机最初出现在天空时,又有科学家从理论上得出了飞机的速度不可能超过音速,可是现在我们只要抬头看看,超音速飞机、宇宙飞船等等,又有什么变不成现实呢?难怪有人提出,没有“异想”,又怎能有“天开”呢?

突破定势思维不但在科技自然方面,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也是如此。中国总工程设计师——邓小平,可谓是突破定势思维之典范了。当我国生产力停滞不前时,他大胆提出了走改革开放之路,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为之震惊。当我国与英国就香港问题一拖再拖时,又是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香港顺利回归,澳门也投入了祖国的怀抱。目前,韩国与朝鲜领导人举行会晤,对中国的“一国两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试想邓总工程师要是没有突破定势思维的智慧、勇气,又怎会有祖国如此强大的今天。

是的,世界是多彩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的。我们的前辈已经告诉我们,突破思维定势乃是面向更加怡人的风景的方法。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高考满分作文)

陕西考生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看待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不同,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有人说三角形,答案各不相同。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其实,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经常可见,就侃数学中的三角形分类:如果按边分的话,可分为斜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如按角分的话,又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由此可见,对待同一事物常常会因为许多原因带来完全不同的答案。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类问题。事物往往都有它的两面性:好与坏,成功与失败,富人与穷人往往都没有明显的界线。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们早上上班起来迟了没赶上公交车,因而遭来上司的批评,孰不知正是没赶上的那辆车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伤亡不计其数,这真可谓不幸中的万幸了。一位众人皆知的大坏蛋却对自己的父母孝顺有加;而在公司表现良好,对待同事热情的老好人却对父母不闻不问,甚至懒得回家看看他们。一位腰缠万贯的大亨会因为精神上的贫乏去自杀,而那些家里贫穷的学者们却活得快快乐乐,虽然他们物质上不如别人,但精神上他们却享受着别人感受不到的快乐。所以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片面地对待它,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要气馁,“退一步,海阔天空”。说不定当你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时,却发现问题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糟糕,说不定能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相反,好事也不一定就好。一张报纸刚拿到手看到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便赶紧剪下来,贴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回头又发现另一篇文章更出色,后悔不已也没办法。所以,当碰到一件好事不要过于激动,着急地去干,因为也许你本来会做得更好。

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它,将它们一分为二甚至更多,那么我们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把事情做得更好。

Ⅱ 写作

[中心]学会写提纲

[方法]初中学生初学写议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写议论文需要鲜明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有理有力的论证,这就需要在写作前必须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编写写作提纲,可以有效地防止写作的随意性,保证写作质量。

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学写提纲:

1议论文的提纲编写首先应考虑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论点?然后考虑怎样分析问题,先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后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选用哪些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最后考虑怎样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2编写提纲时还要注意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明精要,注明详略。这就需要把前期审题时思考的内容加以整理,分成条目写下来,一看提纲就了解文章的整体安排及段落内容。

[题目]下面的一组题可供学生作编写提纲时练习参考:

1小议贺年卡

2天才来自勤奋

3逆境与成长

4近朱者赤

5谈理解

Ⅲ 口语交际

[情境]现在媒体上常常有各种讲演比赛的消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看、收听,也可从《演讲与口才》《青年文摘》等杂志上选择优秀的演讲稿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学习、借鉴。

[实践]举办一次讲演比赛,可以参照现在媒体上流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准备:

1确定题目。尽量贴近初三学生的实际,让每位学生有话可说。

2准备讲稿。要求每位讲演的同学事先围绕确定的题目撰写讲演稿,并考虑语气、语调、姿态、表情、手势等,做好充分准备,讲演时脱稿。

3竞选主持人。主持人的任务是安排讲演顺序,介绍讲演者和讲演题目,对讲演作小结,宣布讲演成绩等。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均可报名参与竞选,谈谈自己的主持设想及具体环节安排,师生共同确定主持人。可以选一位主持人,也可多选几位同学分时段主持。

4推选评委。各小组可推荐自己的代表,组成评委会。

5确定评分标准。一般可按主题、结构、技巧(包括语言表达、语气语调、表情、手势、音量等)、仪态、时限(5分钟左右)等方面来评定。

6明确讲演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特邀嘉宾(班主任、年级组长、家长代表、学校有关领导等),及时通知或发邀请函。

7讲演会结束后,把此次活动做一小结,写成专题稿或通讯稿,给校广播站投稿。

以上活动程序均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教师给以指导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乡愁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小组教学心得体会 小组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大全9篇) 2023年纪检教育整顿心得体会(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