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小编:admin

一、课文悟读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刘禹锡的《秋词》是诗人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带)期间所写。当时,尽管他政治失意,改革失败,失宠于皇帝,但并未因此而消沉,相反,他以昂扬的精神来迎接生活的厄运。这首诗所歌颂的秋天,实际上是自己不甘心失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象征。“在对秋景的赞美中,抒发了诗人宽广、豪迈的襟怀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刘亚玲等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你看,诗的起笔不凡,另创新意,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并为下文作了铺垫。第三句描绘的是一幅天高云淡、白鹤飞徊的秋景图。这是“胜春潮”的具体体现。最后一句则是非常绝妙的联想,抬头看那排云而上的白鹤,诗人的诗情也随之飞上了蓝天。想像奇特、合理,暗示出诗人的凌云壮志。

《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物感兴,借赤壁之战的遗物而发怀古幽情:铁戟未销,人事已非,感慨深沉,这种以小示大、抚今忆昔的手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处。诗的后两句尤其巧妙,它引用史实,却不拘泥史实,而是替它安上想像翅膀,创造出飞腾的意象来。这两句议论,大胆假设,出语惊人,并从侧面落笔,以假使之辞言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侥幸成功,来抒发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正如清人贺怡所说:“杜牧此诗盖嘲赤壁之功于出侥幸,若非天与东风之便,则国亡家破。”(湖北教院主编《的物“小”。赤壁,是三国时代的英雄们建功立业的战场,千百年来众多的文人武士在这儿吊古抒怀,置身于这著名的浩大的古战场中,每个诗人都感慨无限。但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物抒怀,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诗人在古战场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支沉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时光久远,但未完全销蚀。诗人把它捡起来,经过磨洗,认出是前朝那次大战的遗物。这小小的遗物触动了诗人的情怀,诗人不禁怦然心动,是啊,历史上多少风流人物已作古,而这“小小”的断戟却遗留下来了,仿佛是历史人物和事迹的见证。这两句亲切而深情,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诗人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情绪和心态。拿着那支断戟,诗人在想什么呢?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

4.《赤壁》中运用的曲笔有哪几层含义?

探究学习:

诗的三、四句不是承上句直接去感叹赤壁之战的壮观,也不是直接去赞叹前代英雄人物功业的宏伟,而是假想赤壁之战的另一个结局。这是极妙的曲笔。“所谓是诗家胜语,值得反复体味。”(刘亚玲等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我们从这种曲笔的用法中显然可以体会到四层含义:第一,诗人从反面落笔来写,推想如果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则整个历史态势就要发生变化,这种写法实则强调了这次大战的重要性;第二,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他对这次大战的历史思考,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间接地描写战争胜负的转换和历史态势的变化,用东吴两个美女受侮辱的命运来暗示东吴失败的结局,生动形象而意味深长;第三,这两句诗颇有调侃的意味,诗人似乎过于强调东吴取胜的偶然性,周瑜不正是借助东风,才出尽了风头,成为一代风流吗?其实,诗人在这里只是曲折地表达出自己那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尽在不言中了;第四,它似乎还包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意思(此点《教参》已提到)。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探究学习:

诗的首联叙述了诗人被起用以来历经的百般磨难,颔联进一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境遇,颈联则将颔联所表达的意思进一步加以渲染,这样,在前三联充分渲染的基础上,诗人在尾联将诗意推向了高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诗人心中豪情和磅礴正气的进发,“其响亮如黄钟大吕,其昂扬可直上九霄”(刘亚玲等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如果说前三联气氛是悲愤的话,尾联则可谓雄壮;如果说前三联的基调是沉郁的话,尾联则可谓高昂;如果说前三联读来令人怆然生悲的话,尾联则感人肺腑,砺人志节,策人奋进。

6.《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探究学习: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7.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探究学习: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三、选题设计

《赤壁》诗前两句写杜牧对历史文物“折戟”的考证,通过“自将磨洗”,亲自考证,他断定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这是事实。后两句则以史实作依据,在确定史实的基础上发出议论。这首诗咏史、写实,非常肯定“折戟”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同时,这首诗是在黄冈写的,“折戟”也是在黄冈发现的,因而杜牧非常肯定黄冈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宋代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极为肯定黄冈赤壁就是三国赤壁古战场。赤壁大战决战主战场赤壁,自古以来附会者颇多。有人说湖北有五个赤壁,有人说有六个赤壁,但不管有多少赤壁,只有湖北境内的长江线上的蒲圻赤壁和黄州赤壁才具备决战条件。历史胜迹,犹如名牌产品,名牌产品有人假冒;历史胜迹,有人附会。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年代久远,假可乱真。就在我们湖北,此类情况,远非个别。例如隆中和卧龙岗,襄阳有,南阳也有;九宫山和李自成墓,通山县有,通城县也有;莫愁湖,钟祥有,南京也有,孰真孰伪,有的经过若干年才弄清楚,有的至今还不清楚,有的至今信假为真,因为假胜于真,如莫愁湖。那么三国赤壁古战场究竟是在黄冈赤壁还是在蒲圻赤壁,或者其他赤壁?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归纳分析法。

(3)对照比较法。

(4)综合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考察。

参读书目:

杜牧《上李中丞书》《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版第12卷;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出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62年版;

冯金平《三国古战场》(资料),蒲圻市地方办公室,1987年编印;

瞿蜕园《通鉴选·赤壁之战》,中华书局,1962年版;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杜佑《通典》《武昌志》;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朱碧莲、王淑均《杜牧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杨关林等《中国名胜辞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黎沛虹《中国史研究》文摘(1984年1—6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徐连达等《中国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王琳祥《浅说黄州赤壁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湖北省1989年《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论文;

李儒科《三国赤壁古战场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杨采华《曹操进军赤壁路线考证》,湖北省1989年《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论文。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相似的有杜甫诗《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阅,月涌大江流”一句,胡应麟《诗薮》说:“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王琦注引丁龙友曰:“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摘自金性尧著《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卡片②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大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所以“二乔”亦作“二桥”。有人认为桥公即汉太尉桥玄。

“二乔”一语常见于与三国有关的咏史怀古作品中,借英雄荚人抒写江山故国之思。变体用“小乔”。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也有虽用“二乔”典故,但别有所喻,与咏史怀古无关,如:

宋·姜夔《解连环》: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拔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

这里只把“大乔”、“小乔”作为荚女的代名词。

(摘自黄弗同编著《古诗常用典故例释》,武汉大学出版社)

●卡片③

“铜雀”多用于与曹操有关的咏史怀古作品中,常用来抒发江山易改、富贵如云的感慨。变体有“铜雀”、“铜台”、“铜雀伎”等,如唐·杜牧《杜秋娘》: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唐·温庭筠《过陈琳墓》:石麟埋没葬春苹,铜雀荒凉对暮云。

宋·丈天祥《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铜雀春深,金人秋泪,此恨凭谁说?

明·陈恭尹《邺中》:铜台来散吹笙伎,石马先传出水文。

明·吴骐《汉昭烈》:一代英雄生死际,铜台遗令最堪怜。

(摘自黄弗同编著《古诗常用典故例释》,武汉大学出版社)

●卡片④

《过零丁洋》音步音强朗诵参考。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摘自《语文报·初中版》,第315期)

●卡片⑤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清泉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下临兰溪。兰溪,出薯竹山,其侧多兰,故名。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作此词。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苏轼在《洲沙湖》(《东坡志林》卷一)中有详细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向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歌云(词略)。是日刷饮而归。

(摘自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寓言四则》——《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塞翁失马》备课笔记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精选13篇) 2023年农村扫黄打非工作简报(汇总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