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备课笔记

小编:admin

一、课文悟读

读罢此文,作者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令人折服。作者的“漫想”始终扣住“第一个”展开,放得开,收得拢,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整体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下几千年,收放自如:眼前的三峡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一凭舷眺望,继续追溯一远古许多“第一个”一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局部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先想到“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又想到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再想到绝对不是第一个,想到舆论压力和精神负担→最后想到“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因为先写时间,便于交代交通工具,想到交通工具的落后,才会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进而才会想到当时可能会产生的舆论压力和精神负担,交代完这些外在问题后,自然会想到穿越者的主观感受。总之,这样安排不仅脉络清晰,而且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什么时代决定什么物质条件,物质与精神二者,又是物质决定精神,因为使用原始的独木船才会出现舆论的阻力,正是他使用独木船,冲破重重阻力,勇敢地拿起竹篙,才使他的精神至刚至勇。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文想像力的丰富奇幻是与作者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凭空的想像是不存在的,作者的想像是依据知识的推导,有根据地想像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船,会有什么压力。由此可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实是开阔思路的重要条件。

想像力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我们说,想像力不仅在科学研究中作用巨大,在文章的构思和理解上也有同样的作用。它不仅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手法,也是我们学习、写文章和阅读欣赏作品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经这样描写作家构思时的想像:“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大意是:文章的构思,想像总是飞驰得很远的。所以作者静静地凝神思考,可以联想到千年以前,动容神往,视线就通到万里以外。在吟咏的时候,发出珠宝玉石般的声音。他的眼前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是要有知识和生活。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神思”的翅膀就能飞得高,飞得远。

二、亮点探究

1.注意下面的语句在思路展开上所起的作用。

(1)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

(2)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3)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4)再想下去。

(5)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6)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探究学习:第1句表面上是写作者所乘坐之船,实际上是写作者的思想之船,由现实转入想像,为下文做铺垫,为漫想展开做准备。

第2句引出游三峡最近的一个想像——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第3句用“于是”承上,说明这个想像的合理性,用“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启下,尤其是“疾风”“无边无际”等词,暗示下边的想像会更遥远。

第4句用“再想下去”,标志着往纵深之处联想。

第5句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向更远的方向联想,尤其“茫茫”用得非常好。

第6句同样暗示作者的思绪将更广阔地展开。

2.下列各句中“三峡”的意思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句是:

A.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B.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

C.于是,我看见无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

D.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

探究学习:应选A。只有A句中的“三峡”是该词的实指义,其他选项都是该词的象征义,指历史前进中关键时期的一步。

3.作者说,“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里加点的“第一个”具体是指:

A.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B.第一个能穿过三峡的人。

C.第一个想穿过三峡的人。

D.第一个没能穿过三峡的人。

探究学习:应选C。要结合上下文补充出“第一个”的中心语,使语义前后不矛盾。

4.“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中的“精神负担”是指:

A.折回者和遇险者的劝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

B.旁观者的反对、嘲笑与议

C.折回者的断言,旁人的嘲笑、反对与阻拦。

D.折回者的嘲笑,反对与议论。

探究学习:应选C。要回到语境中去,通过“折回者”和“别人’:的话来分析概括。A项没有注意“遇险的自己不会说”一句,遇险的人已死,自己已不能说穿三峡的经过了;B项概括不全面;D项没有弄清“嘲笑、反对和议论”的是哪些人。

5.对“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中“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解说正确的是:

①曾经感到的喜悦是针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言的,是指胜利穿过三峡之后的喜悦,即开拓通道之后的喜悦,经过艰难征途后的喜悦。

②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作者穿过三峡之后胜利的喜悦,即经过一番漫想后的喜悦。

③未曾感到的喜悦是指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由于所处时代局限不可能感受到的喜悦,这种喜悦只有在伟大的时代才可能有。

④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畅游三峡的喜悦,漫想之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喜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探究学习:应选B。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的甘苦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们创造的幸福。

6.如何理解“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探究学习:结构上起过渡勾连作用的句子在阅读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握这类句子有助于对文章整体思路或局部思路的梳理。本题考查的就是这类句子。“数一数它的翎毛”是指数出历史前进的步伐,这样的比喻巧妙地由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想像转到思考其他“第一个”,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征服感。

7.作者说“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为什么是“周秦时代”而不是更远或更近?

探究学习:注意内文的上下联系,上文推断三峡的开凿时间是春秋战国,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用的船当然只能是周秦时代,不能更早或更晚。

三、选题设计

词语间的呼应是使句子连贯的手段之一。

例如:

请将下面的词语按合理的顺序排列。

①各式各样的②吼叫着③摇着④腾跳着⑤伸着⑥雪亮的大铲⑦挖土机、起重机⑧长长的鹅脖子

正确的排序是①⑦③⑥⑤⑧④②。因为“挖土机、起重机”这样的顺序决定了先说“雪亮的大铲”,再说“长长的鹅脖子”,“摇着”“伸着”是符合挖土机和起重机的特点的,这样便决定了“腾跳着”和“吼叫着”的顺序。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句子的衔接、语言的连贯问题实际上是有章可寻的,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总结归纳汉语衔接的特点规律。

研究方法:

可以由分析语言现象人手,先找到大量的语言衔接题进行练习,然后从现象到本质,归纳总结,形成理性认识。

参读书目:

(1)《历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汇编》,民进出版社。

(2)章熊《简明·连贯·得体》,语文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勾践灭吴》备课笔记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的结束语(优质11篇) 小学预防性侵工作实施方案(实用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