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工作是建设强大国家的基石

小编:admin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都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文字言应用管理司司长、北京大学教授王登峰博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副主任,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文化建设的高潮,民间的文化热大潮涌动。作为基础的语言文字工作处于一种什么位置?

王登峰(以下简称王):说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熟练使用汉语交流,对于我们的国家、民族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国家统一、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民族自尊心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虽不是中心工作,但为中心工作服务;它不是全局性工作,但会影响全局。它就像空气和水那样,看起来太普通了,引不起人们的重视。但它又是如此重要,随时随地都不能缺少,一出问题就是大事。就像许嘉璐副委员长讲的那样,语言文字工作非常重要,但也容易被忽视。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语言文字工作跟不上是不可想象的。

记:当前,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势态?

王:语言文字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有很好的机遇。

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一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断地受到批判。甲午海战失败了,人们认识到光学西方的器物文明是不行的;辛亥革命也没有取得预期的巨大成功,人们认识到光学西方的政治文明也不行。于是就想到了思想意识和文化方面的革命,就有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就有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建国以后,尤其是“文革”的时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到了顶峰。

记:“文革”时期好像不单是对于传统文化,只要是文化统统都被批判。

王: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于西方文明、西方文化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积极引进学习,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比如说我们的学术评价标准,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进行的,要看在西方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有媒体报道,中科院系统80%的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而这些成果的读者大部分是中国人。

现在国内的网络媒体、平面媒体也喜欢用大量的英文单词做标题,比如“净化vs污染”,我们市面上买的笔记本,明明是在中国生产,卖给中国消费者的,可是封面上印的全是英文。在一些商店,广告招贴上英文印得很大,很醒目,中文搁在下面,很小。中国政府机关卫生间装洗手液的瓶子上,没有一个中文字。这个东西要是外销还可以理解,可这是在中国的市场上卖给中国人的。

记:这可能与中国商人的心态有关。很多商家大概是觉得国人对于商品质量的评价仍然是迷信洋货,另外还有借洋文抬高身价、抬高售价的用心。总之,无序的商业潮流对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都是很大的。

但是在文化层面上,该如何处理汉语和外语的关系?如何看待“外语热”呢?

王:对于外语热要客观分析。首先这是实际需要。改革开放,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其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水平的管理模式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不懂外语肯定不行。但这主要是对于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学者的要求。我们的确也需要外语人才,有些岗位的从业者需要提高外语水平。但是不能对所有岗位职业人员的职称晋升都要求外语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外语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语言。我们强调首先要学好母语,用好母语,用母语思维,用母语交流。当前有一种倾向,即过分强调外语的重要,尤其是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有些中学生学英语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学中文的时间,到了大学还要学。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英语学得怎么样?还是不能听,不会说,同时汉语水平却在下降。

在一些场合,一些以国人为主的交流场合,外语尤其是英语有喧宾夺主的倾向。我们还要不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保护好我们自己语言文字的完整性和纯洁性?这与开放、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外来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和引进先进的外来文化并不矛盾。如果把握不好,这将会形成外语对我们母语的侵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

记:语言的精髓是文化,是文明,是价值观念。但是文化、文明又是以语言文字为第一载体的。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思维。语言工具掌握得不好,思维的发育就要受到影响,就很难成长为一个智慧的人。

王:确实如此。与西方人注重分析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的把握,注重对象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中国文字的特点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可以在汉字的象形以及古代中国人感知事物的具体性传统中找到依据。汉语的语法关系也常常不那么严格和细密,表达者常常省略和颠倒,而读者、听者也总能“以意逆志”。这种状况至少说明中国人在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时,所依据的是这句话的词汇顺序以及整个的语境,而不仅仅是句子的语法和词汇的含义。当文字的图像意味依然比较浓厚、文字的独立表意功能依然比较明显时,这种状况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大家都知道,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下来。有的学者分析说,第一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第二是因为中华文明本身规模大,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经济、艺术、医药、科技,等等,都是自成体系。外来文化很难征服它,多半是被它吸收。第三是中华文明本身的特点,比如祖先崇拜,比如强调刚柔相济,很独特。再就是汉字,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曾经扩展到整个东南亚,现在一些东亚国家仍在使用汉字。

记:中文作为联合国规定使用的五种官方语言、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可以把世界主流社会文明的主要学科内容都讲清楚。不像有些民族语言,不能讲授现代科学,大学课堂上只能讲英语、法语、俄语或西班牙语。

王:但是这三个理由都已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一是地域辽阔优势已经大减。媒体和通讯的发达已使得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外语借传媒和商品的传播对我们母语的侵蚀已到达天涯海角。二是尽管中华文明规模巨大,但是现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中华文明的亲近感、认同感在减弱,一些年轻人对于中华文明的许多核心内容很陌生。三是我们的文明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比如祖先崇拜。现在很多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养。汉字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对于汉字的本意都不掌握,习惯于在键盘上敲字,写不好汉字。

记:比如“荤”字,本意是指葱、蒜、姜、韭等性味辛辣的蔬菜。现在多数人都以为这个字是指动物性食品。再比如“七月流火”,古诗原意是指古历七月已是秋天,火星西移,天气转凉的意思。结果媒体上常有人用来形容天气炎热。我带过的学生中,也有大学生不会写甚至不认得规范行书的,包括重点大学的中文系硕士。

王:但是我们当前也存在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近来在国内出现的文化热和在国际出现的汉语热。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不断受到批判的一百多年里,一直都有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有过多次文化热。今天新一轮的文化热与以前出现的文化热之不同,是从老百姓开始关注,开始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尽管对于那些“明星”学者有很多争论,但是一本《论语心得》一个月就卖出三万多本。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今天也在考虑中国将来要如何体现自己的民族意识。尤其是中央领导同志也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去年六月,在一次集体学习的场合,中央领导提出要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并提出我们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怎么形成呢?一方面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然后在两者共同学习当中不断开拓创新。中央文化事业“十一五”规划里也特别强调要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传统节庆活动。传统文化靠什么来传承呢?靠语言文字。另一个时机是语言文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比如《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再比如城市普通话水平的评估,还比如普通话等级测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建设,等等。

记:当前语言文字工作具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王:2000年,我国公布实施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根据这一法律精神,我们有义务在四个领域范围内强制推广普通话,即教师、公务员、媒体从业者、公共服务从业者四个范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五年多来,这些领域范围内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进度不一。中小学教师基本上做到了持证上岗,在媒体中的表现主要是广播电视的播音员也进行了考试,在发音方面要求很严。国家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虽然没有经过统一测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就是公共服务这块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其实这块量大面广,涉及的人很多,比如电话的接线员、银行职员、旅店宾馆前台、公交车售票员、店员、餐饮业服务员也很重要。食客坐下来点菜,听不懂服务员说什么,这生意还怎么做?

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大家反映现在的许多电器、电脑、手机的字库和输入法不太符合汉语的规范,文字编排顺序,字形、字体的输入标准都没有。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有问题。

普通话测试工作的情况是,现在全国都建立了普通话测试中心,先从法定使用普通话的一些行业做起,中小学教师、播音员、主持人、出镜记者都要通过测试,持证上岗。然后就是公务员,逐步推开。今后汉语水平测试不但包括发音,还要包括汉字书写水平、汉语口语交流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种测试要区分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岗位要求制定不同的标准。比如小学三年级与小学六年级就不是一个标准。

此外,还有国际汉语推广工作。近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地位也迅速提高,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我们要加紧研究外国人学汉语的规律,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交流的水平。

记:推广普通话、规范字还会有许多衍生问题,比如规范字与繁体字的关系,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等。

王:这些年是有一些繁体字回潮的现象。商品标识、传媒都有一些喜欢用繁体字的倾向。有一部反映徽商的电视剧,宣传小册子上用的都是繁体字,一律竖排。是不是这样就显得有文化?可是按照过去繁体字的用法,竖排版是从右向左排的,而这本册子却是从左向右排的。

文字的要求是这样的:政府公文、印章、标志、标牌、书报杂志、屏幕字幕、商标等当然都要用规范字,书法作品可以根据书写者的习惯,也可以用繁体字。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写繁体字也应该规范,不要出现错别字,或者简化字、繁体字混合使用。汉字书法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有着严格的规范,不合规矩也是修养不够的表现。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是这样的: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法定使用普通话的范围就是四个方面,学校、媒体、公务员、公共服务领域,比如电视节目是给大家看的,包括懂得方言与不懂方言的。现在电视里方言剧、方言小品越来越多,管也管不住。其他场合人们都可以讲方言。我们主张的是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以普通话为主导,同时允许各地方言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

语言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势,借文化热的势。通过这个文化热,把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以一种有效的载体呈现出来。今年我们语言应用管理司准备推进一项活动,就是开展全民经典诵读活动。现在正在请人编写一套供背诵用的经典诗文丛书。共分九册,从幼儿到大学生,包括社会人士、离退休的老人、外国留学生都可使用。我们希望全国公众、社会力量大家一起来背诵经典。获得第一名的要授予状元称号,它可能没有什么功利性,但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背诵活动要用普通话,要用规范字,这样就把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推动起来了。

前几天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发表文章说,在他那里保存的全国博士论文,标点符号错误很多,语句不通顺之处也有。我看到的省一级行政机关写的五千字的工作总结,也能挑出几十个地方的错误。这就说明我们的母语水平在下降。大家都很焦虑,但是没有一个量化指标。这样我们就得造势。造什么势呢?我们启动了全国大学生汉字应用能力水平的一个抽样调查。每个省抽取各个类科的大学生五六百人,这样全国就大约有两万个样本。这个结果做出来,我们至少可以向领导反映,给相关部门的同志看一看,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报记者陈宝泉)

王登峰简介:男,1965年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市,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人的人格、党政及企业领导干部个人素质与工作绩效、心理健康与心理社会适应等。曾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江西省吉安市委副书记。现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王 蒙:学好汉语,没有借口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立案申请书起诉状 申请立案申请书(5篇) 幼儿园大班体育游戏内容策划方案(优质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