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价值取向的语文生活化教学

小编:admin

“生活化”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对“生活化”的内涵作出不同解说。李镇西先生理解的“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李海林先生理解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生活化”,而在语文教学之外去寻找生活化的契机,其关于生活的基本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可操作性,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的意义。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育论稿》中说:“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这是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甄别是否是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标准。

我们就从实际生活来探究语文教学。

实际生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为成就的生活与为理解的生活。

哈贝马斯根据人们的主观取向,将社会行为区分为以成就为取向的行为和以理解为取向的行为。以成就为取向的行为,“就是通过利益状况表现的一种行为合作化。”以理解为取向的行为,就是“通过规范的意见一致表现的一种行为合作化。”

以成就为取向的行为,是科学主义思维方式,是一种目的合理的工具性、策略性行动。最终的目标是达到某一个体的一个结果。为成就的生活化教学,我们是为完成生活化教学的任务这一结果,而把学生带入社会生活或把生活带给语文课堂。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表演、辩论、做广告词等。也借用了幻灯、录音、多媒体等各种手段,但目的是完成某一种任务。

这种生活的主体是单一的,生活是工具,价值是获得自我中心的某种成就。

以理解为取向的行为,是按照理解的活动而合作化,这种生活,参与者不是首先以自己的成就为方向,他们能够在共同状况规定的基础上相互决定他们的行动计划。实质上,是指交往主体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相互承认,取得意见一致,达成共同的心理默契过程。这种生活的主体是交互作用的,价值是主体的相互理解与自我生成。

为理解的生活化教学,显著特点是:一、生活与主体是紧密相联的。带到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和学生所进入的生活,从意义上看,与主体当前的理解与建构是有逻辑联系的。我们按照生活规律所设计的表演、辩论、采访等各种活动,也是为了主体的理解与建构。我们扩大的语文生活空间,也是为了主体的理解与建构。

二、主体间交互作用的。主体是为了理解而生活,主体间是平等、民主的。生活中人与人是讲究平等、民主的。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中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生活中人必须具有社会性,要有共同的语言规范、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也要有个体性,要有自我同一性主体意识。

三、语言是人与人生活交流的中介。语言产生于生活,又提高了生活。人在本质上是语言符号交往活动的主体,个体的知、情、意、行离不开语言,群体间的交流也离不开语言。生活化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但有别于日常的社会生活。主体间交往的媒介主要是文本,文本是作者的真情吐露,读文本是读者的倾听。主体在这种交流中培养了能力,生成了自我。语文生活的本体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我们带到课堂中的生活图片、生活实况等,是以文本为根据的。我们又把学生带入社会生活中去观察、调查、采访等,也是对文本的拓展。

第四、生活是主体自我生成的背景。为了提高理解和建构的效率,交往活动中,以生活为背景,而不是视为静态的工具。生活化教学实质上就是以生活作为动态背景的教学。教学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方式,生活的丰富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亦不可同日而语。生活化教学不可能只存在一种生活方式,从性质上来划分有真实性的生活化教学,模拟性的生活化教学,生成性的生活化教学。

真实性的生活化教学是在真实生活中教学。教学生活与真实生活相等。有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对话。把学生带入社会生活中,就是这种教学。

模拟性的生活教学是师生对生活原型的一种模拟,教学生活是生活的一个片断和缩影,一种提练,裁剪。有模拟的情境、事件和对话。把生活内容带入课堂,就是这种教学。

生成性的生活化教学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越,是自我建构生成后对生活的一种表达。是生成后的情境、事件和对话。

这两种生活化教学可能有相同的设计,但价值取向不同,一种是以我为中心的成就价值,一种是参与主体间的理解与相互生成。不管何种生活化教学,都要走在语文的路上。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让基层语文教师心贴课改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