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课堂上的答问评价

小编:admin

〔内容摘要〕:

在全球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大潮中,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都要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其中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具体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实际出发,重点阐述如何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及采用的评价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答问评价 激励 客观

适时 多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要变革;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要变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要变革;考试与评价要变革等。“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门课程最终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管理就会落空。

作业检查、作文批阅、试卷评改无疑都是教学评价的形式,但这些评价均为间时性评价。课堂答问评价则不同,它是一种及时性评价。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和“问题分析”都可以“有备而来”,只有教学评价属于“即兴创作”。应该说,问题设计和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双翼,但是,长期以来,似乎我们的精力总放在如何设问上,而对学生课堂答问没有真正用心地对待、科学地反馈和艺术化的处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笔者比较关注语文课堂答问评价。语文课堂是交流与对话的园地,这就注定了答问评价不可能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一种因时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内功、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是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实现高效交流与优质对话的重要手段。

笔者以为,目前课堂评价答问存在着赞赏多于引导、结果多于过程、封闭多于开放、模糊多于确定等诸多弊端。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你的回答很好”,“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之类的语言几乎成了课堂评价的流行话语。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不问实际的廉价表扬,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探索的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路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

《语文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笔者对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答问,做了一些探索,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要激励,于表扬中促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如果让学生在“我会成为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则会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也会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某班有一位听力障碍的男同学,平时讲话都是含糊不清,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也是声如蚊子轻。不过在一次语文实践课上的背诵古诗的比赛中,他滔滔不绝地连续背了20几首(好的学生大概也只能比他多背几首),让人大吃一惊,教师毫不迟疑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真没想到ⅹⅹ也能背这么多的古诗,而且背得这么流利。我们应该称他是背诗能手。”同学们也以热烈的掌声来祝贺他。那时,他笑了,有点腼腆,有点骄傲,有些脸红。在以后的语文课上,他爱举手发言了,声音响亮了,也不怕自己独特的声音会不会难听。之后一次《春》的练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四个词语,说一段描写春的话。他站起来,这样说道:“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花儿和草儿苏醒过来了,它们听着春姑娘在呼唤大地上的万物,就伸了伸懒腰,都挺起身子,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这时,大大小小的蝴蝶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它们化妆成花枝招展的样子,准备上场表演节目了。在轻风流水中,蝴蝶翩翩起舞,好像仙女下凡。”一说完,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我相信是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肯定,他自己的肯定才使他有了如此的进步。在课堂上,我们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实事求是地赞美学生;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只有真诚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一位哲学家说过)

二、评价要客观,于引导中提升。

在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式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位教师让学生发表对“小珊迪”的评价,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说得不错!”如能换成“你已经看到了一位可怜的小珊迪,真富有同情心。但是,他仅仅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吗?”这种评价,一分为二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如果害怕指出学生的错误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应给予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错误,尢其是表述的规范性以及文法方面的错误。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评价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三、评价要适时,于动态中生成。

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计划”的课堂,它应当具备“市场经济”的特点: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它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应当允许偏差的存在,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而这一切,又都应当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评价。

例如,在一节阅读课《老师领进门》上,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是无心的吗?”有的说是“无心”,有的说是“有心”。这时,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各有各的理。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评价的度。记得,一位学生说:“田老师对每个学生倾注了爱,他能是无心的吗?这样说,只是表现了他的谦虚,更能说明他是位了不起的老师。”分析得多么有深度,教师马上接他的话评价:“你能体会到这点,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生!”这既是对答问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另一位学生却认为:“田老师并没有想把小时候的作者培养成作家,他对作者就跟对其他学生一样,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所以说,他是无心插柳的。”教师没有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而是从学生的答问中提炼出一个道理:老师领进门,成才靠个人,使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的适时评价促成了课堂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得到适性也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发展。

四、评价要多位,于互动中共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评价主体上,要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要想形成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例如,一位二年级老师在执教《欢庆》一课时,请学生看她写课题。才刚一写完,一位学生就说了:“老师,您这个‘欢”字撇和捺写得不好看。”在公开课上,当着一千多名观课者,这位老师不慌不忙地说:“你觉得怎样写,更好看呢?”在孩子作答之后,她还向孩子表示感谢,真令观课者感到佩服。这其实就是孩子真实的评价,对教师也是一种促进,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多体性评价。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独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一些都需要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民主地质疑别人的见解。

通过评价,能为实现学生的“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美〕W.James Popham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版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4、《新课程怎样评》 开明出版社 2003年版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