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刍议

小编:admin

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以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大规模培养的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显然,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能力和智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语文课,对上述任务的完成肩负着重大责任。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只让学生读几本语文课本、每年在作文课里写十几篇短文的旧式语文教学,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吗?绝对不能!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学校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必须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学语文课的改革就不应当总是仅仅从微观着眼,而应当更多地从宏观着眼,使微观方面的问题接受宏观的合理控制。这样,中学语文课就必然要冲破当前的“狭的笼”,而走入“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而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旧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破除,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死守着当前的“狭的笼”,只求在局部或细部修修补补,那么,改变旧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便会大半流于空谈。

“大语文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以为,我们目前应当大力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1.联系社会生活;

2.着眼整体教育;

3.坚持完整结构;

4.重视训练效率。

多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读文、作文。这种局面必须打破,而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的洪流接通。“语文”,无论解释作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好,或者解释成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也好,它都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源于生活,人又常常要通过“语文”来认识社会生活,并借助它来反映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可以说,人的语文能力,是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和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之上的;人一旦脱离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贫乏甚至枯竭,他的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长的沃土,哪里谈得到发展?事实上,每个人的“终身语文学习”主要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完成的,“学校语文学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当然是很重要的打基础的部分)。而这一小部分,由于为语文学习本身的实践性所决定,也不能与生活脱节。那种企图使学生不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接触,而坐在教室里一味接受抽象乏味的语言训练的教育设想,注定是要失败的。所谓“社会生活”,除了直接的之外,还有间接的,也就是主要得自阅读的生活内容(当然也有得自听和看的)。对于间接接触到的这部分生活内容,也绝不可轻视。我们常说,勤阅读和多观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其实这两点也是提高整个语文能力的重要条件,因为阅读和观察正是通往生活的两条重要渠道,古人中有见识者,都懂得要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现在我们则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十二个有用的语文学习习惯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做人民满意教师承诺书(模板5篇) 2023年乡村老师心得体会如何写 如何成为好老师心得体会(大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