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

小编:admin

【总览文本】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

传统语文教材多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的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因为《太史公自序》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该选修教材的总起,是我们整体上认识司马迁了解《史记》的开始。

然而,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

作为自序,作者阐述了创作《史记》的背景、目的,交代了创造《史记》的经过,介绍了《史记》的主要内容,并对《史记》作出了评价。

《史记》创作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司马迁少年“诵古文”和青年壮游的经历,为其创作打下了基础;二是父亲临终前嘱托,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代的召唤,继任太史令后的机遇与责任。司马迁又通过与壶遂的对话,阐述了创作《史记》的目的:效法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借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

创作《史记》的前期经过在阐述创作背景时作了交代: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继任太史令后开始“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缀集资料。真正的创作是遭李陵祸后忍辱写《史记》,这在司马迁《报任安书》(见苏教版必修)中也作了深情叙述。《史记》的内容,即《史记》的规模与体例,在自序的最后两段作了具体的说明。司马迁在说明创作《史记》的目的时,以自信的口吻表示,要以论载史实的方式“绍明世”“继《春秋》”,同时又高度评价《春秋》一书,实际上是对《史记》所作的自我评价,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可以说,读懂了“序”,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史记》一书。

其实,司马迁是按照“传”的体例来写“自序”的。从“传”的角度去读“自序”,便可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司马迁其人。

司马迁是怎样的人?这是传记要写的主要内容,循文读下去,便可清楚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首先,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其祖先尽管出过掌握军事和经济的官员,但绝大多数都是史官,可见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自然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司马迁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开始漫游,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这段经历让他打下了创作的基础,开拓了视野,培育了历史观。从郎中到太史令,让他获得了历史机遇和责任,为创作《史记》做好了准备。司马迁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创作了《史记》。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在其忍辱著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实现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勇于探索和创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例;具有史官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褒善贬恶,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人生价值观。

司马迁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太史公自序》正体现了这样的主旨,司马迁也正是这样一位“倜傥非常之人”。

【走进文本】

《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阅读本文,读什么?如何读?这就是阅读目标定位与学习方法的问题。阅读目标定位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

《史记》是文言文,学习和积累文言知识应当是基本目标。《太史公自序》已经提供了译文,文言知识学习的重点是朗读重要语段,整理掌握常用实词,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文言句式,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史记》是文学作品,了解人物、叙事的特点,分析和赏析表现手法是重要目标。《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有许多精彩的描述。阅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赏析描述人物和事件的重要语段,如司马谈临终前嘱托的情景,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自叙忍辱著史的表白与激情。

《史记》又是历史著作,了解文化知识和史学知识也是不可忽略的目标。《太史公自序》是序文,文中涉及《史记》的体例、传统,还有一些文化知识,这也是阅读本文应该掌握的。

《史记》是一门选修学科,根据文本,结合学过的知识,做一些探究也应当作为阅读目标。学习《太史公自序》,应当对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史记》的传统、司马迁人格与风格作些探讨。

学生在必修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太史公自序》,有困难也有条件。困难是:学生必修部分学习的文言文偏少,文言文知识积累不够,尽管提供了译文,要真正读通读懂《太史公自序》仍有很多障碍。条件是:必修五学习过《报任安书》,对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已有所了解。因此,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方法,应当围绕“三文”(文言、文学、文化)来考虑,精讲与略讲相结合,理解与探究相结合,重视朗读,提倡以练促读,以练导讲。

首先,可以从归纳文言词句知识的角度设计编制一份练习,包括理解重要实词,常用虚词和重要文言句式,直到同学们对照译文朗读课文,并完成词句知识题。

其次,在预读的基础上,由《报任安书》导入(回顾司马迁在信中表现出来的品德与人格,或者背诵第5段忍辱著史的决心,引入自序),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

其三,精读自叙第5段。先从上面理解司马谈临终嘱托的三层意思:写史是祖传绪业,完成这一使命便是“孝亲”;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牢记遗志。再反复朗读这一段,体会临终嘱托时执手流涕、凝重感人的情景。然后明白嘱托的深刻含义:把论载史实的重任交给司马迁,既是孝亲的表现,又是时代的召唤。最后体现司马迁流泪庄重承诺的内心感受。

其四,精读和探究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的三段文字。先是朗读语段,寻找表达司马迁评述孔子作《春秋》的观点的语句,并加以理解。在通过朗读体会司马迁想做孔子之后第三人的自信和高度评价《春秋》的深情。最后探讨司马迁高度评价《春秋》的真义:暗示创作《史记》的目的;对《史记》作自我评价;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其五,设计若干问题,略读其余语段。

【探究文本】

探究文本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文本内容涉及一些探究题,或是引导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或内容进行拓展性研究。

探究参考题

⑴从《太史公自序》看《史记》创作成的原因

⑵结合学过的《报任安书》,谈谈司马迁忍辱发愤著史的动力

⑶司马谈临终遗命于司马迁人生转向的关系

⑷司马迁因创作《史记》,被后人尊奉为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则成为正史鼻祖、文章大宗。然而有专家指出:即使在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头衔上加以“伟大的”桂冠,亦并未真正恰当的褒美司马迁;将《史记》定位为正宗鼻祖,文章大宗,也未能真正体现《史记》的价值与光辉。学习《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以后,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⑸谈谈三位文化巨人——周公、孔子、司马迁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探究文本的另一种方式,是阅读理解一些研究专家的专题研究文段,对其中的论述进行理解、分析、综合。这可将探究文本与社科文阅读结合起来。以下提供一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文学两个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等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不同的就在于它们都还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她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近两个世纪。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又是绝后的。班固始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的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是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从传记的发展的历史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史记》的?评价的区别在哪里?

2、在第二段中,作者把《史记》和《左传》《晏子春秋》做了一番比较,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本文及《太史公自序》,说说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

4、作者称《史记》为空前绝后之作,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请简述之。

【应以文本】

这时对文本学习的消化与检测,可以针对教学目标,依据文本设计富有层次的训练题;也可以针对文本特点进行拓展阅读。当然也可以两者结合。初读《太史公自序》,宜依据文本设计。以下设计共参考。

【阅读检测】

一、文言文语言知识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 ( )

⑵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 )

⑶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

⑷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 )

⑸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 )

⑥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想想他与现代汉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⑴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句中义: 今义:

⑵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句中义: 今义:

⑶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 句中义: 今义:

⑷《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句中义: 今义:

⑸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句中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并说说它是属于哪一种活用现象。

⑴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 )

⑵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 )

⑶明是非,定犹豫 ( )

⑷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 ( )

⑸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 )

4、请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⑵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⑶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⑷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⑸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⑥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二、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完成文后各题。

七年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间,天下逸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肱骨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此指监狱

B、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俟:等待

C、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原:推究,探究

D、则文学彬彬稍进

彬彬:文雅有礼的意思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进矣。

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

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

A、 两个“间”相同,两个“以”不同

B、 两个“间”不同,两个“以”相同

C、 两个“间”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 两个“间”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司马迁表明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自传,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失时”的“时”又指什么?他立功名于天下了吗?

【命题意图及答案】

【探究文本】

这是通过阅读研究文章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将现代文阅读与《太史公自序》阅读结合起来,增加对《史记》与司马迁的评价的进一步了解。

1、作者认为: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司马迁认为,《史记》就如同《春秋》,褒善惩恶,“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是借史的形式发表一家之言。评论文作者是从传统的观点即《史记》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著作这一角度出发,对《史记》的价值作出评价。司马迁是从创作《史记》的目的,从父亲的临终嘱托和自己的“意”出发作出自我评价的。

2、目的是谈论司马迁《史记》对前人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司马迁继承了《左传》《国语》《国策》的一些叙事写人的方法,也继承了《晏子春秋》善写逸闻趣事的特点,同时又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

3、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时代因素: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大发展。二是家庭影响:史官世家赋予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三是自身的努力:自由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代两次壮游的经历,学习、继承和创造前人写史的传统。四是前人的表率: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司马迁的启迪,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立功名于世”对司马迁的激励。

4、是从《史记》文学和史学完美结合这个角度来谈的。说其空前,是因为司马迁继承了《左传》《国语》《国策》《晏子春秋》,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史学传统;说其绝后,是因为从他以后,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了。把历史性和文学性两者完美的结合的是《史记》。

【应用文本】

按照“文言、文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计层次分明的训练题。《太史公自序》中的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活用词比较丰富,通过练习,促使同学去归纳整理。文言句子的翻译,主要选择中心句或有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典型文言句式的句子。语段选读既是细节、赏析的训练,也是熟悉高考题型的训练。本板块训练主要体现以上意图。

一、1、⑴继承;⑵巡行,攻占;⑶研讨学;⑷缀集;蒙⑸受,遭受;⑥同“弼”,辅助。

2、⑴句中义:动词、整理、归纳;今义:形容词,有秩序,有条理,不紊乱。⑵句中义:遗业,遗风;今义:等级或质量低的。⑶句中义:动词、褒贬是非而不被当世所用的言论主张;今义:空洞的言辞。⑷句中义:纲常、法度,这里有“规范”之意;今义:筹划并管理。⑸句中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起一事。

3、名词活用为动词,坑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的礼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明辨。名词活用为动词,像臣子,像父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偏颇之事。

4、⑴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⑵全国且孝道从奉养双亲开始,继而侍奉君主,最终落实到立身上。扬名于后世,来使父母显耀,这是最大的孝道。⑶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⑷《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下禹、商汤、周文王治世之道,下辨别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纲常,分清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奖善惩恶,尊崇贤能,贱视不肖,使已经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使已经断绝了的世系得以延续,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⑸拨正一个混乱的社会,使它回归正道,没有什么比《春秋》更切近有效。⑥我所说的缀述历史旧事,整理归纳世间传闻,并不是所谓的创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这就错了。

二、

1、D(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2、C(间:中间/间或,断断续续。以:凭借/用来)

3、写《历史》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4、要点提示:“义”,指应该做的事。司马迁做到了“扶义俶傥”。“时”指时代和机遇,又指利用有限的生命。司马迁抓住时代和机遇,树立责任感,又忍辱著史,赢得生命和时间,完成修史的使命,做到“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世”,司马迁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立长写入史册,传给后人,就是“立功名于天下”。因此,司马迁写成“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确定是“立功名于天下了”(详细阐述见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资料)。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冯至《杜甫传》(1)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程序员实训报告范文(23篇) 失败与成功议论文素材模板(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