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飞之谜

小编:admin

候鸟是一种随季节变异而改变栖息场所的鸟,像燕子、杜鹃、鹤、莺等等。

候鸟的迁飞,一般每年都有两次:一次在秋季,离开它的生殖地区向南迁飞以越冬;另一次在春季,由越冬地迁回原生殖地。

候鸟为什么要随季节变化而更换自己栖息的地方呢?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鸟类的迁飞,是由于长期的生活条件的变更而引起的。迁飞是鸟类对季节变化所形成的一种适应能力:天冷了,草木枯萎了,鸟类的食物——昆虫、鱼虾、水草也稀少了,不迁飞,就难以继续生存。所以,每当天气转冷以后,敏感的候鸟就会自发成群结 队地向着温暖的、曾经生活过的南方飞迁!

那么,它们又为什么不在南方永久定居下来,反而每年都要这样忙忙碌碌地往返奔波呢?

这是因为,夏季的时候,太阳直射在北回归带,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带的日照时间长,有利于鸟类的繁殖;如果继续留在南方(低纬度地区),反而不利。

另外,有些科学家认为,鸟类的这种行为的形成,有它一定的历史根源。远在几百万年以前,地球上有过冰河时期,那时候,北方“流”来的冰块,覆盖了北半球的广大地区。在那些地方生活的鸟类,由于食物的稀少而被迫迁到南方温暖的地区。当地球上的气候慢慢回暖,而冰河也逐渐向北方消退以后,有许多鸟类由于对“故乡”的留恋”,在夏季又飞回北方繁殖。冬季,它们仍然飞到南方去住上一段时期。这样长期的来回飞迁,便渐渐地形成一种“ 春去秋回”的迁徙习性。

但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鸟儿在古代地球气温升高时也迁飞。又该怎样解释呢?

较普遍的意见是:也许,这是鸟类借助严酷的飞迁锻炼来淘汰低能的劣鸟、择优繁衍的一种本能驱使所致。

据报道,不少专家认为,驱赶鸟类远征的触发因素是光照。白昼的长短影响到鸟的脑下垂体和松果腺体,使之分泌出“催行的激素”,鸟儿因此日益狂躁不安。到了某个特定的时刻,大家突然都感到“该动身了”,于是便自发的集合起来,进行远途飞迁。

许多观察表明:大批候鸟的迁飞,是遵循着一定路线的。这种路线年年不变。即使是有某种程度的变更,但最终还是能够飞到原来曾经生活过的目的地,找到自己去年所筑的老巢,绝对不会发生差错。燕子就是一例。

难道在鸟类的身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导航装置”吗?人们对它进行了多次的反复观察和研究。最初,人们认为:鸟类飞行路线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食物的性质的。以后,有人认为,鸟类是依靠着地面上的某些特别突出的明显的标记。例如高大的建筑物、纪念碑等等来识别方向。在飞越大海的时候,则是依靠着像灯塔一类的标记来识别方向的。1937年,英国的一位学者曾把在某岛上捕促到的一些海鸟带到陌生的大陆上空放飞。结果它们仍然顺利地飞返原岛。看来,它们并非根据地标飞行。但到底依据什么飞行,生物学界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又有人提出了鸟类根据太阳来确定飞行方向的解释。因为人们发现,在很大一部分候鸟事实上是在白天飞行。但是,对于那些夜间飞行的鸟类,又是依靠 什么来“导航的呢?!

为了揭开这个“谜”,科学家们就在天象厅里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实验:他们将几只习惯于夜间飞行的候鸟——莺,放在天象厅里。天象厅就像自然界的夜空,满天星斗。这些莺就在天象厅里根据人造星空进行季候迁飞。当科学家把“天空”位置回转180度时。它们就立即调过头来,向着相反的方向飞去。这就是说,候鸟,特别是那些在夜间进行集群迁飞的候鸟,是依靠星空来识别方向的。

有报告说,某些鸟类(如燕八哥)的体内,有着异常精确的“生物钟”如果把光源固定不动,它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面对的方向,循着一定的路线迁飞。

近年来,一些学者还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而提出了“某些生物,其中包括一些候鸟在内,能够依据天空偏振光来定向”的理论。认为生物(包括一些候鸟)脑部有一种十分完善的“微型计算机”。根据视觉和其他信息,它们能区分拐过的角度或飞行(或爬行)的距离,最后“算出” 目标所在的方向或最短路径。

鸟类学家的实验还证明:候鸟也能利用地球磁力线来确定飞行的方向。

有报告说,某些鸟类对次声特别敏感,它们在高空飞行时,能听到远山的雷雨声,能听到1000公里的波涛声,甚至还能听到的电离层的脉冲声。也许,它们就是凭借着这种特殊本领来识别方向、修正飞迁路线的!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家》教材解读二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对工程伦理的认识与体会范文(18篇) 最新大学生社团活动总结反思 大学生社团活动总结1500字(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