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位:教学口语的灵魂——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

小编:admin

最近,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在自撰学术生涯的《闲堂自述》中,深情地写道:“我至今怀念在中学时代给我教益的几位语文教师,带着浓重安徽口音的张剑秋先生,他的诗人风度和抒情性的讲授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泰州林从周先生永远是那么容止闲雅,谈笑从容,知识便在不知不觉中流进了学生的心田脑海。余姚黄云眉先生,向来是海内外知名的明史专家,在上高中三年级的课时,一个学期就只为我们讲了一篇曾国藩的《圣哲画像记》,事实上却是以此为纲,上着国学概论的课。这种概论式的宏观论述是我在私塾学习所不曾接触的,所以‘受之者其深思’。

由于我在作业中发表了一些对李商隐诗的谬论,黄先生还特地将我叫了去,勉励有加。这些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是我难以忘怀的。”这是程先生对他当时几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讲授——文化品位高雅,人生价值博大的由衷赞誉。这段文字,我们每个中学语文教师读来,也无不怦然心跳:今天,我们的语文课都能像程先生追忆中的张剑秋老先生那样,讲得富有“诗人风度和抒情性”,像林从周先生那样,“容止闲雅,谈笑从容”,像黄云眉先生那样,从容论道,概而宏议,善于“从宏观上论述”,那该是很道地的“素质型”教学,那样的教学口语该是文化高品位的。

由此,提高教学用语的文化品位,当是中学语文“素质教育”这一时尚课题中的一个“子项”,亦非掠美之举。

一、教学口语:文化因素的自然融入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什么‘工具’?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音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样使唤这种工具。

”这至理名言,可谓是一面偌大的镜子,从中可以窥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瘤疾,最明显的有:一是“为语言教学语言”,所教语言滞留在静态“工具”规范层面,而忽略“人们怎样使唤这种工具”的言语实际行为。二是“就知识讲知识”,所教知识成了一堆干瘪的概念,把知识载体的文化意蕴、丰腴内含抽没了。

其实,语文教学并非单纯的语言“工具”的规范,始终离不开“人们怎样使唤这种工具”,并以此为旨归。教学语言,除了传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外,语言本身对学生的知识迁移、文化熏陶诸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语言是密集型文化信息的载体,与日常交际中的语言理应有雅俗之别,也即是文化品位的区别。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教学语言,十分注重语言与社会文化的联系,教师在“使唤这种工具”时,适时、适量地导入或融入与该语言承载的文化因素,使自己的语言实践行为、过程和结果,从整体上渗透出一种秀雅、典丽之气,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更好地浸染感化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化气质。

每个有造诣的教师,无不在钻研、把握学科内容信息的同时,精心选炼自身输出内容信息的方式,尤其是输出信息的语言载体。下面,我们将钱梦龙老师上的文言文《愚公移山》课堂实况,部分节录: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天空朗诵稿件(通用五篇) 新居乔迁仪式主持词(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