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习型的语文教师

小编:admin

教师必须尊重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的专业。有发展自己的意识,才有可能获得发展。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教师需要对个人教学作有价值的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多年来教学方法上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率是否有所提高,个人是否认识到指导教学的理论修养方面的欠缺,等等,只要作如此思考,很可能形成重新启动学习的动力。新教科书的使用也为教师画出新的起跑线。为什么一些教师对新教材始终难以接受?他未必真的是认为旧教材好,他是反对一切新的、对他的教学形成压力的理念和事物。他非但从不主动探索和研究问题,而且在思想上总是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凡是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内容,他往往不经思考地反对。在课改中,这样的教师始终处在被动状态。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的安居》中指出:教难于学,因为教所要求的是学: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主要内容是“学”本身,这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而非其他。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善于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往往取决于他本人的教学素养。课改的关键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建立适应教学革新的新的思维。有经验的教师会认识到这样的现实: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他们不主张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而是主张教会他们“找食吃”,要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是保证他们的阅读时间),通过广泛阅读,积累感悟,获取语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自己应当是个“自主学习者”。

以阅读教学为例。在阅读教学的引导上,教师的素养有时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首先是读书者,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有厚实的阅读积累,不断有新的阅读发现,他才有可能懂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他才可能建立阅读观念,他才可能形成一套有效的阅读教学法。教师是引领者,因为对学生而言,教师的阅读和理解都有示范作用。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有很强的思维能力。

学生有了对美的追求,他们对古典作品会逐渐自然地形成一种感悟能力。

教师勤奋地工作,更在这种工作中获得身心的愉快;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发展。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好学也更会学;在专业进修方面,教师也应当比学生更好教。对学生而言,终生进德修业的教师才是值得学习的楷模。

专业提高,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自我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觉学习的意识。

面对铺天盖地,令他眼花缭乱的“理论”,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需要理智地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不能照单全收,靠别人灌输的思想指导教学。所谓的勤读多思,正是为了培养彻底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怀疑,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能有理性思考与判断。当然,怀疑一切并非意味着要否定一切,而是思考一切,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反思,才有可能实现最好的教学。教育教会人思想,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或者不想成为思想者,他就丧失了成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同样,他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师的指导下学语文,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教育因此也就是低效甚或是无用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而“勤读多思”,才是学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教学是育人,是教会学生学,这就只能靠智慧,循循善诱四字,内涵极为丰富;而仅仅靠“苦干”对他的学生未必有什么启发。有史以来的教育不重视“会学”而过于强调“苦学”,教师往往也只能“苦口婆心”地“苦教”,最终把教师的职业贬低为蹩脚的工匠,只能简单地重复。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师仍大量地存在并得到世俗文化的肯定。

勤读多思,才能明睿通达。教师聪明,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愉快;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来自教师教学的过程。能始终有一颗好奇心、有智慧的教师不会把教学当成苦事,他们对教学有一种既热切又理智的期待。课堂永远是智慧者的天堂,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许多一般教师意想不到的发现,那些聪明的办法能像点亮一盏灯似地启人神思,让学生豁然开朗并举一反三。考察这些教师的经历和习惯,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对外部事物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们关注社会历史,关注政治进步,关注民生,关注科学发现……总之,事事关心,他们重视阅读并善于思考问题,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教学中有价值的发现几乎都与预设无关,发现本身在于偶然。然而如果缺乏积累,也就不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会与种种有价值的机会擦肩而过。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经历,有些教师十几年几十年都没能读懂那几百字背后的意思,而积累多的教师,也许初次接触就能有所感悟。近年国内出的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大多得益于读书并富有探究意识。

前面说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靠自己奋斗,教师要把专业发展作为个人的人生追求。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群体学习发展的优势。在一所学校里,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读书集团”,从提高教学修养这个普遍意义上认识,在这个群体中学习获得的进步,往往比个人苦心孤诣成就要高。我们注意到,随着近年网络的发展,语文界形成了一些自觉学习的群体,在这里,一批中青年教师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用在语文教学理论的探讨上,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深度,还是阅读的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其效果比送入高校进修或是学位教育更为显著。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没有功利意识;二,志同道合。这种自觉学习的形式很值得同行们重视。

如何排除诱惑和干扰,读一些自己想读也该读的书,做一些自己该做而一直没能做好的事,这个问题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课改是机会,是动力,也是压力。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明确的学习计划,做一个学习型的语文教师,也许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任务。

在教学中,既要尊重规律,也必须创新。如果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他的学生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教师要把培养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情境以及教师的状态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不能因循守旧,照搬照套。在教学中只有不唯书不盲从,独立思考,才会有更多的发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他读书和实践的结晶,即使是借鉴来的,也会有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并非是刻板的教学模式本身能包含的。

积累你的教训,总结你的经验。我在1985年到1987年那三年,几乎每天写一两则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教育教学中的体验,大多只有四五百字,有叙事,也有感悟,还有一些是设想、杂感。我从自己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把这些思考感悟记录下来,仅此而已。多年后回看这些笔记,我发现当年的观察和思考很有价值,特别是我关注的一些教育教学细节,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想法。教师的工作是实践型的,很紧张很具体也很琐碎,不大可能形成很深的理论背景,写专业论文的机会也不太多;但是教师的经验体会远比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要多,为什么不发扬这方面的优势呢?我曾向一些同行提出这个建议,经常性地写“教学一得”或教学随笔,因为这种形式不拘一格,要求不高,比教学论文好把握,对教师的积累发展也有价值。

青年同行要戒浮躁。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教师的培养需要在中小学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持续进行,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是职前与职后综合培养的结果。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有这样的特征:能自主发展,有持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有职业热情,有专业精神,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或个人化的教育哲学。

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依靠管、卡、压,是难以奏效的。应当大力提倡教师有职业理想和奉献精神,应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工作的秘诀就是通过研究让教师对自身的工作发生兴趣。真正好的教师一定是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的教师。

激发教师内在的成就动机,促进教师把职业作为专业,再提升为事业。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春节职工福利发放会议纪要 春节福利方案(通用10篇) 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心得体会(专业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