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语文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

小编:admin

课程改革以来,在“大语文观”、“用教材教”等新理念的引领下,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拓展”应运而生,并广泛流行。它使语文课变得丰富、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同时,很多教师对拓展的理解与做法也引起了我们的诸多思考。

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教师在带领学生粗浅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便印发补充文本《娘讨来的三袋米》进行阅读。

学习《钱学森》,教师在让学生找出钱学森说的几句话练习朗读,体会其爱国情怀之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中美双方官员,就钱学森应留在美国还是应回中国展开舌战。

学习《给予是快乐的》,教师请同学们联系自身,说说自己帮助过别人吗?有没有体会到给予的快乐?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开去。

……

诚然,这些拓展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是这种淡化文本、脱离文本、冷落文本的拓展,其有效性则值得我们反思。文本是首要的教学资源,真正有效的拓展应紧贴文本的地面,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原点,让学生的思维伸向语言的深层、文本的深处,让学生的语言在文本的土壤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让我们看一看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槐乡五月》一课的教学中是如何拓展的。

师:你读了第一自然段,觉得槐乡怎么样啊?

生:感觉槐乡非常的美!

师:美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细细地看课文。开头说“洋槐开花了”,花开得怎样呢?谁来读?

生:(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板书:似、像、如)这三个字很有意思,看看有谁读懂了?你来说说。

生:似瑞雪初降。

师:“瑞雪”是什么样的雪?什么似瑞雪初降?

生:冬天的雪。

师:是冬天的雪。你说,这里,什么东西似冬天的雪呢?

生:洋槐的花。

师:是的,你连起来说这一句。

生:……

师:还有“像”那一句,谁来说说?

生:……

师:简短一点,什么样的槐花如……?

生:……

师:这几句,为什么槐花有的时候似……有的时候像……有的时候如……同样的槐花为什么有不同的样子?

生:远近不同,角度不同,槐花的样子不同……

师: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这几个句子。

生:(略)

师:我问你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槐花比成瑞雪、玉雕的圆球、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因为这些都是美好的东西。我们读书的时候,想到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算读懂。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些句子。

生:(齐读)

师: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

生:说明他非常喜欢槐花。

生:说明他偏爱槐花。

师:是的,用了三个比方表达了这种喜欢。……老师最后出一道题:课文用了很多比喻。把槐乡五月打个比喻,可以说它像什么?似什么?如什么?请你们写一写。

薛老师紧扣文本多用比喻这一语言特色,抓住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突出三个比喻词,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明白把槐花比作三种事物。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白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三步,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传达喜爱的情感。第四步,在教学的最后进行迁移运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既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肌理,又带领学生跳出语言之外;既启发学生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又眷顾整体,迁移到语言的灵活运用。这种融理解、感悟、体验、运用于一体的拓展不再是“由内到外”、“由此及彼”的单向延伸,而是多维度、深层次、高效度的立体推进。它紧紧围绕文本,紧紧围绕语文,使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这样的拓展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来,日久天长,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便会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清廉机关创建实施方案(热门16篇)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心得(优秀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