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11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解析:《马说》

小编:admin

内容预览:

马说

韩愈【唐】

一、文学常识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1)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2)伯乐不常有。故(3)虽(4)有名马,祗(5)辱(6)于(7)奴隶人之手,骈(8)死于槽(9)枥(10)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11)或(12)尽(13)粟一石。食(14)马者不知其(15)能千里而食也。是(16)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7),且(18)欲与常马等(19)不可得,安(20)求其能千里也?

策(21)之不以(22)其道(23),食之不能尽其材(24),鸣(25)之而不能通其意,执(26)策(27)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注释

(1) 然后:这样以后。(2) 而:但是。(3) 故:所以。

(4) 虽:即使。(5) 祗:通“只”,只是。(6) 辱:辱没。

(7) 于:在。(8) 骈:两马并驾。(9)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10) 枥:马棚、马厩。(11) 一食:吃一顿。食:吃。(12) 或:有时。

(13) 尽:吃完,吃光。(14) 食:通“饲”,喂。(15) 其:它,代千里马。

(16) 是:这。(17)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显露,表现。

(18) 且:尚且,况且。(19) 等:等同,一样。(20) 安:怎么。

(21) 策:这里指鞭打。(22) 以:按照。(23) 道:规律,方法。

(24) 材:通“才”,才华。尽其才: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25) 鸣:马的嘶鸣声。

(26) 执:拿着。(27) 策:马鞭。

四、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在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喂马的人不能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无法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不识千里马啊!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祗(zhǐ) 骈(pián) 槽(cáo)枥(lì) 粟(sù) 食(sì)马者 外见(xiàn) 呜呼 尽其材

2.通假字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②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华。

3.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是这样的判断词安怎么安全;安定;安装

等等同,一样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有时;有的人或者

然后副词连词食通“饲”,喂养吃

4.一词多义

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其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马鞭)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5.词类活用

①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吃光。

③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6.特殊句式

① 其真无马邪:反问句。②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

③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省略句。

⑤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

六、理解性默写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的主旨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伯乐不常有。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的句子: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七、简答题

1.概括每段内容。

① 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② 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③ 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2.概括全文主旨。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

4.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指什么?文中抨击了什么现象?

“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圣明的君主);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现象--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5.我们对待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时,应该持什么态度?重用人才。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仿句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药店收银员职责 药店收银员岗位职责(模板8篇) 保险年终述职报告(通用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