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1

小编:admin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 (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车间文员工作计划 文员工作计划和规划八篇(优质) 大学生供电所工作总结十七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