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材理解

小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两首送别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教师:盛唐时期的几首送别诗。

学生:查阅王昌龄、王维的资料。

教材简析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这首诗是王昌龄七绝中的精品,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到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润州地处吴、楚相争之境,因而此诗头两句有吴之江、楚之山的互文。王昌龄此时为江宁(今南京)丞,虽然以清才妙笔赢得“诗家夫子王江宁”的好名声,但不拘小节,多受谤议,仕途相当不得意。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把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大诗人王维这首送别名作,千古传诵,脍炙人口。这首诗前两行写送别时的环境,后两行写诗人依依惜别之情。诗一开头就描写了一幅能增强离情别绪的画面,朦胧着一种清冷的氛围——朝雨、轻尘、客舍、柳色,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缠绵的意境,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心境。“柳”的出现更增添了离情别绪。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频频劝酒,一个“更”字凝结着作者多少情意呀——既有分别的怅然和伤感,又有男人的豪迈。

本诗情景兼美,有情语,有景语,把离情寄于景中,情景交融,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对朋友的真挚感情,感情深蕴,余味无穷。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构思精巧,语言新鲜,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具有极高的意境。在当时被谱曲传唱,成了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送别曲,被称作《渭城曲》或《阳关三叠》。

建议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叙述送别时的情景。连江的寒雨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话说夜里长江上下了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天亮时分,举目远眺,只见楚山孤独的影子。

后两句写送别时的嘱托:请辛渐带信给洛阳亲友,表白自己纯洁的心迹。用“冰心”比喻自己清廉正直。

诗的大意为: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浓郁。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只见客舍,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元二奉命出使安西,当然是从长安出发的,作者那时也在长安做官。诗人不写长安,而写“渭城”“客舍”,可见送行之远,情谊之深。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描写出送别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直接写人抒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许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此刻诗人再没有旁的话可说了。只好又斟上一盅酒来劝慰行人:“朋友,再干一杯吧!”此处妙在一个“劝”字和一个“更”字,暗示在饯别时已喝了不少酒,说明对方已推说不能再喝了,而主人还要他再饮一杯。这一劝酒动作,胜过千言万语。元二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诗人分外为友人担心。

诗的大意为: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朋友,请再喝下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课后第1题,旨在培养学生诵读诗句的能力和从朗读中体会、感悟情感的能力。可结合教学,随文进行。

*课后第2题,旨在对古诗名句的品味。

*课后第3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积累,可在教学完两首诗后完成。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神奇的音箱》相关知识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窗口工作亮点报告(专业16篇) 政治素质考察自评报告自我评价(实用18篇)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