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学札记

小编: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的启动,许多关于新理念的关键词句如雨后春笋般,展示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耳熟能详,如: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角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而那节的语文课,让我出乎意料……

又到语文课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5课《黄河象》。打开语文书,心想:最近语文进度有点慢。这篇课文内容很有意思,又浅显易懂,但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含量。如果按以往的教法,我备课很充分,我讲得多,课堂一发挥,又要用到好几节课了。不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自学,然后交流一下,省点时间,撵撵进度?

于是,我合上教案,对学生说:“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含有科学的推理内容的文章。今天,我们改变一下学习方式:熟读课文之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

同学们一听说,立刻兴奋地与前后座的同学一起读起课文来……我看着他们兴味盎然的样子,心里在想,一会儿让他们以什么方式汇报呢?只是简单地你提出一个问题,他来解答一个问题吗?其实,这篇课文我也很喜欢,根据现在发掘的象化石,推理出二百多万年前发生的事儿,而且有理有据。我一边想,一边快速扫视着课文,几个字映入眼帘:“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陈列”,这里有点像导游员领着大家参观博物馆一样,“科学家假想了……来历”,这是科学家的推理,灵感有了!于是,我大声说:“同学们:静一静!请允许我进行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我们要开个新闻发布会,内容关于黄河象骨骼化石。届时会请一些科学家,记者到场,还有我会选一名本馆的新闻发言人。请大家做好准备,选好角色。”

同学们一开始听了我的话,愣住了,目光交错中,掩饰不住的惊奇,又变成欣喜!教室里顿时像开了锅,他们在议论纷纷,听得出来,他们在选角色。“你当……我来当……”“你想当……你呢?”……看着他们热闹的场面,我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他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应该让他们不同的角色研究不同的问题。于是,我又提示了几句:“各位科学家请注意:现在,本馆长宣布明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由本馆新闻发言人主持会议,由本馆导游员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由科学家来介绍黄河象在二百多万年前落水的情景。”我故意停顿一下,“现在,我是某报刊杂志社的总编,我来给大家开个会,明天北京博物馆有个新闻发布会,请各位记者准备一下有关资料,以及想好你要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抑制不住的惊喜啊!仿佛在玩什么游戏似的,于是,热火朝天地继续讨论,安排角色,这次我想,他们的目标能明确一些吧。我在课桌间巡视着,没想到,只是模拟游戏之类的话,竟然让他们那么兴奋。

讨论时间差不多了。“请各位安静,新闻发布会马上要开始了。现在请出新闻发言人、科学家、导游员……”他们举起手,站起来,有的甚至干脆走出课桌,恨不得把手伸到老师的眼睛里……我选了几名同学,来到讲台前站好。“请各个报刊杂志记者注意,发布会就要开始了,请准备好你要提的问题……好!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掌声啊!”同学们会意之后,教室里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请允许我来介绍一下到会的来宾,这位是自然科学家----韩博士!”“哈哈哈……”同学们没想到我会这样介绍。“这位是古生物学家——魏博士,这位是物理学家……这位是我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本次发布会发言人----任女士!”“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介绍了1973年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接着由“科学家”介绍了二百多万年发生的事情,“发言人”说:“现在是答记者问时间。”台下各位“记者”踊跃举手,“记者”在向“科学家”提问题,我呢,把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录在黑板上,比如:“科学家怎样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根据是什么?”“黄河象骨骼化石有怎样的特点?”等我把多数问题按顺序排列之后,聪明的“记者”已经会有条理地提问“科学家”了。“科学家”们有时能从容作答,有时也语无伦次……

此时,我发现有的“记者”在提问时,拿自己的钢笔做话筒,观察一下其他同学,咦,一位同学手中拿着折叠的小纸片,摆弄了一下,噢!一定是在照相!他们还挺会进入角色的呢。那边有位同学竟然走到台前,肩上仿佛扛着什么,在“科学家”面前晃来晃去,哦!他是在“录像”呀!有几个机灵鬼发现了别人的照相机挺有意思,于是,他们溜号了,在下面悄悄地折起照相机来。这怎么可以呢?“喂!那是哪位记者啊?都开始采访啦,你怎么还没准备好照相机呢?你瞧,那位还在修理照相机?我是总编辑啊,你们采访之后,要写出报道稿啊!不然,你就会下岗喽!”几句话逗得学生哈哈大笑,收起了“破照相机”。想到让他们写报道稿,忽然灵感又来了!“由于本次发布会时间有限,场地有限,不可能让你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得到答复,或者让你把所有问题都解答完。

因此,我以“博物馆长”的身份安排一下工作任务:

给科学家的任务:写一篇描写二百万年前发生这件事的科学报告;

给导游员的任务:写份导游词;

给发言人的任务:主持会议及介绍化石发掘情况的发言稿;

老编辑给记者的任务:会前准备提的问题提纲,会后写一篇生动的报道稿。”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还有一些同学,什么角色也不是,写什么呢?“好吧,其他没有任务的就当作是热心观众吧,你们写一份参加这次会议的感想。”

我作为“馆长”做一下总结:本次发布会对黄河象化石的完整描写并依据其形象、姿势作了科学的假想。告诉我们应注意保护化石及其它文物,它可作为依据推测地球上所发生过的各种变化。

课后反思:

一次平常阅读分析课,竟然上得如此热闹,学生如此积极参与,是我始料未及的。

1、原本是想“偷工减料”,让学生自学交流,省时省力。没想到这正是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他们变成了主人,兴奋异常。可见一节课,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么好,而在于你给学生多大的发展空间,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有效参与,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

2、原本是游戏似的说几句话,改变一下交流汇报的形式,正好打动孩子们的乐于模仿的心。这正符合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学得开心,轻松,学得有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本节课开始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把握了大方向,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再根据他们所选择的角色来确定主题,解决问题。这体现了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4、让想当“记者”的学生想,要对“科学家”们提出怎样的问题,事实上,是想让学生知道问题在哪儿,怎样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记者”得到一次发言机会是不容易的。)

5、分析这篇课文原本想用一课时完成,实际上,却用了三课时,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最后,留了自愿做的小练笔内容,他们才肯罢休。(文章附后)第二天,一部分同学交了小练笔。形式多样,虽然个别语句还不是那么流畅,偶尔还有不太通顺的地方。但从字里行间,看得出,同学们在用心地体会这一课,参与这一课。没有哪一次学完了课文,布置了小练笔比这次内容更丰富的了。

曲径通幽。一次偶然的独辟蹊径,使我找到了走近新课标、新理念的一条小路。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黄河象》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大班小老鼠钻山洞教学反思(精选5篇) 减肥成功心得分享(优秀23篇) 保险打假心得体会(实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