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小编:

1、针对梁惠王的发问,孟子是如何回答的?这里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论辩艺术?

孟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讲了一个“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变答为问变被动为主动,牢牢地吸引住了谈话的对方,并使之按自己的思路走。而“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对于“好战”的梁惠王来说,不但有吸引力,而且也十分简单。熟知兵法的梁惠王自然会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旦梁惠王作出正确的回答,孟子就牢牢地把握了主动权,为本次辩论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且以此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言外之意是:你虽然知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这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土地、敛取资财的需要罢了。这和其他诸侯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并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善用比喻是孟子论辩的一个特色,这一点同学们还可以从《语文读本》中的《鱼我所欲也》中加以体会。另外,善于抓住辩论对方的心理、好恶,吸引对方,牢牢把握辩论的主动权,也是孟子论辩艺术的体现。这一点可以从《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加以体会。

2、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后,趁机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孟子的描述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请简要分析归纳。

孟子是从“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加以回答的。孟子指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是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发展农业,教化百姓,使民心归顺,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的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驱而之善”),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

3、从课文的第3段和第4段看,孟子的语言有何特色?

文章的第3段和第4段各用了一组排比句:

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些排比句气势充沛,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气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什么?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5、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要表明什么?

表明统治者的荒唐,同时指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劝学》教学设计之五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苏州租电池合同大全 优质使用剪映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