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之一

小编:

【课前梳理】

《赤壁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前是放在高二的课本中的,相对来说高二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哲学课程对这篇文章中的内容理解得更容易一些。现在在高一第二模块中出现,恐怕高一的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吃力。所以应该把主要训练内容放在诵读课文,以及分析文章结构上,对苏轼的思想可以做简单介绍,不宜深究。做到就文赏文就可以了:

1、诵读和苏轼对后世文化以及今天生活的影响。

(这一部分有以前做的课件可以支撑)

2、课文结构感知。

(可以从学生了解的游记的写法入手,分析第一段的内容。)

3、沿用前面的查找关键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简单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

4、进行比较行阅读:

《兰亭集序》同是记叙的方式,相似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使用表示情感的词语导引文章;异是《兰》中是一个人的感慨,《赤》中式主客问答的对话,《兰》中王羲之无解决之道,《赤》中苏东坡有解决之法,从这一点上苏子高于王氏。

《游褒禅山记》同为游记,《游》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5、对苏轼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理解:

这篇文字因作者而变得复杂了,因为苏轼是一个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的人物(而实际上他之所学更为庞杂),因此很难具体确定这个人物身上的旷达之情的源头。有人说“逝者如斯”居陋而歌为孔子风范。还有人从“凳仙”到“盈虚”说苏轼是老庄一脉,而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苏轼使用的是佛家的态度,更具体地说是禅宗的思想。不错,单就“旷达”二字来说,文中既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之貌,又有“齐彭殇,一死生”的逍遥之态,但是这两种说法只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分析而已,我们忘了这里面最关键的人物──苏轼的表态,即苏轼的做法。苏轼是怎么做的呢?一个字“适”,从苏轼对客人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不执著于名利,不执著于感伤,不希冀多得,只注重眼前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这时的苏轼是处在不刻意改变外界的事物,而强调随境适心的状态里面,而这个“适”字不是儒家的,也不是道家的,而是禅宗的,因为儒讲“立世”,道讲“弃世”、只有禅宗讲“适世”。一家之见而已,不期望学生能够理解与认同。即便是退一步说,《赤壁赋》可以说是苏轼于“贯通三家”之后的杰作,三家精粹在苏轼的笔下已经完全融合难以区分了。

(补:以往偏重于庄子思想的解说,恐怕是和佛教传入后使用“格义”的方法以庄解佛有关。待考)

【教学目标】

1、使用课件了解苏轼的文化影响,通过诵读感知赋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记游特征。

3、初步感受苏轼的旷达情怀。

【教学设想】

计划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2、会议学过的苏轼的诗、词,出苏文《赤壁赋》。

二、示范诵读

三、学生诵读后跟读

四、由游记的写作要素分析文章的第一段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五、延续“以词达意”的方法找出文中情感变化的过程

六、分析客悲,苏乐的原因

七、比较《兰亭集序》和本文的异同

八、作业课外阅读《游褒禅山记》,思考与本文的异同

(强调使用上一步骤的思路进行分析)

【课堂简述】

第一课时

(使用课件,效果基本满意大部分学生反映有收获)

(说明:不要求学生做预习的前提下,导入课文。否则可能丧失神秘感,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就激发不起来了。)

(前奏:欢迎进入美妙的古典文学天地)

一、文字中描绘的是哪位古代的文学家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

二、学生回答根据文字的猜测

教师不正面回答: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让我们来听听提示,播放音乐提示“水调歌头”。

(第一版选的是王菲演唱的,目前的选的是男声民族唱法的)

正面提出:苏东坡。

三、苏东坡书画欣赏

(播放演示书画作品和东坡画像)

提问学生,知道的关于苏东坡在文化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所知道的和他有关的文化现象。可能涉及《核舟记》、苏堤春晓、东坡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题西林壁》、相声中的苏东坡和苏小妹、学校附近的苏堤路,唐宋八大家、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四、(播放)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生齐读,从苏诗、苏词,引出苏文“赤壁赋”)

五、课文显示与同步诵读示范

六、全文展示

(学生自读、齐读,指导诵读)

第二课时

学生总结了六个部分:时间、地点、人物、景物、活动、感受。分别在第一段中能够找到相应内容,教师强调“我们的全偏之相当于苏轼的一段”引出关于“游记怎样写才能更有价值”的思考。

抓表感情词语导出苏乐客悲的表现。

讲解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和“泣”的使动用法。

(学生的表现要比我预想的还糟,以后还要详细讲解。)

第三课时

分析客悲的原因,过程较为顺利。

分析了“侣鱼虾而友糜鹿”中“侣”和“友”的意动用法。

分析苏轼的回答,举了物理中“参照系”来解说“变与不变”的相对关系;举释迦牟尼灵山说法“拈花微笑”的例子说明“瞬间就是永恒”的道理来解说“物与我皆无尽”的说法。

【课后反思】

没有完成设计中七和八的内容,需要在后面补上,其原因有两点:

1、学生不适应在文言文中取分析文章的情感和结构的方式,很多学生在等这记录“标准翻译”。

(这个问题以后一定要不断纠正)

2、学生第二天要去参加“学军”活动,可能有些浮躁。

【授课随笔】

苏子瞻谙熟水性说

贤哉苏子,平生蹉跎,荣枯更迭,苦乐并尝。然节衣缩食不以为苦,躬耕东坡不改其志,游冶山水何尝忘其民,颠沛流离未曾变其情,其如一也,鲜有其匹。从政为民,上不钻营妥协;下不藏私饰虚。虽王侯笑之于失,虽布衣待之以诚。其为人也,钦留侯,责贾生,慕五柳,评谪仙,仰希文,品韩柳,祭永叔,辩是非,矢勤矢勇,矢志不渝。其治学也,研易经,精孔孟,习汉书,阅金经,诵南华,探音律,究画理,遣衷情,八面受敌,八面威风。总览其行,既具上善若水之德操,又备滴水穿石之韧性,兼有随境赋形之志行,更拥百川吐纳之宗风。时人评文曰:“文若其人”,况苏子尝以水喻其文,举“谙熟水性”称之,固当矣。遑论他说,愚坚不移。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兰亭集序》通假字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土建工作计划 个人土建承包合同 软件服务合同审查要点七篇(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