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 教案示例

小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充分阅读,以悬测揣摩写作意图,速读抓重点词语感知课文,精读探究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教师配乐深情诵读)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这段如溪水畅流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的精彩景物描写的观照视角新颖、独特,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使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便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而成文的。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走进幽谷,走进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去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设计(二)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悬测:文题为《山中访友》,按照惯常的阅读经验判断,作者到山中去寻访友人,那么课文中叙述的友人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印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指的是进山看风景,山中朋友指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自然界的景物。

2.学生轻声诵读,勾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利用词典疏解。

投影:

(1)注音。

栀子( ) 唱和( ) 禅心( ) 湛蓝( ) 憔悴( ) 逝川( )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

②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

③玄秘深奥。( )

④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

⑤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

⑥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 )

⑦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明确:

(1)zhī hè chán zhàn qiáo cuì shì

(2)①逝川 ②凝神 ③玄奥 ④唱和 ⑤德高望重 ⑥津津乐道 ⑦憔悴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感知课文内容。

4.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亲切感人、生动活泼,优美、精彩的语句俯拾皆是。请勾画标注出喜欢的语句并理解、积累。

语句积累示例:

(1)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3)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4)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5.听读课文录音,(或:指名语感较好的学生美读课文的精彩片断)学生丰富地想像作者动情叙述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尽享童心童趣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的心境。

6.合作研讨: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2)“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本段文字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4)你认为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使用呼告语,如本段文字中的“德高望重的老桥”。

(2)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之情。

(3)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化说法。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说既使行文生动,又为下文写与景物对话铺垫。

(4)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在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上和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上。

文章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也是每一位读者的,更加感到亲切。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充分。

本文的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会时时为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三、诉心声 拓展延伸

盐城市的黄海滩涂湿地,又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名录,这里生活着丹顶鹤等许多珍稀鸟类。请结合你对滩涂湿地和丹顶鹤等鸟类的了解,合理想像,说一段与游客互诉心声的文字(或以你熟知的某一处风景为话题)。

学生在说话拟稿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照视角的提示。每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四、课堂练习

1.句段仿写

要求:仿照下面的句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写一段熟悉的景物。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②段中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若换成一般说法,应是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我闭上眼睛……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一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吗?为什么?

(3)第⑦段中“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一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该句侧重写了雷阵雨的什么特点?

(4)“像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中国古代文人的许多篇章中都离不开酒,许多文人的名字与酒连在一起,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这样的诗人名字(一位)

______________诗文名篇题目(一篇)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中“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是______________句式。

(6)第⑧段中“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交待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1.略

2.(1)进山看景 (2)不是。这是作者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后的感觉,写的是想像。

(3)比喻。该句侧重了雷阵雨的声势。

(4)李白或陶渊明等 篇目须与之对应

(5)反问 (6)返回的时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自然是美好可亲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善待她,正如德国作家歌德在诠释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启迪人们的,“她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生活在自然怀里的我们如能以一颗挚真的童心去呵护、关爱她,那么她就会荫庇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所描绘的。

六、布置作业

阅读文段,完成1~5题。

石榴

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杨柳之长,而舍去了杨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英译,一种尖底胆瓶)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942年10月31日

1.请写出你所了解的郭沫若的其他作品的名称。

2.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1)石榴的枝干:______________。 (2)石榴的叶片:______________。

(3)石榴的花:______________。 (4)石榴的骨朵:______________。

3.在夏天,很多花都不再争妍斗艳,石榴却开起花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

A.独树一帜,超凡脱俗 B.为秋天的果实不惧炎热

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 D.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对此,你如何理解?

5.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蔡文姬》等。

2.(1)奇崛 (2)清新 (3)陆离、华贵 (4)匀称、精巧

3.C

4.石榴不惧炎热,在夏天开花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5.反映作者对抗战的胜利充满信心,对于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朋友,请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一两个自然的“朋友”,并说说以它为友的原因。结合野外活动的照片,搞一次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优秀图文展览。让孩子们理解自然,体悟自然,在自然的美与真纯中获得审美愉悦。

2.可以给学生提供两个片断:

(1)雨中的桃花

正值桃花开得最盛的时候,天下着细雨,那桃花的枝干黑乎乎地湿濡着,结着桃油的凝脂,像个美人靠在墙边哭。(王静怡《反动》)

细心观察,把握住事物突出的特征,下笔描写时即易生动传神。这里是蒙蒙春雨中的桃花,湿濡的枝干呈现出黑乎乎的色泽,显然不同于晴空丽日下的观感;而尤其是枝干上那斑斑桃油的凝脂,在雨中酷似泪滴,更富特征;于是,整体看去,一树灼灼桃花“像个美人靠在墙边哭”了。几笔便描绘出一个鲜活的意境画面,岂不是“下笔如有神”!

(2)山茶花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里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郭沫若《山茶花》)

《山茶花》写的是从山间归来后的感触。从山间折来插在壶中的山茶花,竟一夜开放,这给诗人带来了惊喜。“清秋活在我壶里了!”这句结语,十分经典。它实际上是把这几朵山茶花当做了整个秋天的象征。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由于看到山茶开放,觉得山中之秋的全部美感和活力都来到了自己小屋的那样一种感受。说“清秋”而不说“秋天”,这正是意在强调秋天的清朗之美。

3.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金色花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五彩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空气。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_______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是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我真不知道,它会怎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以后,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神奇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想起过去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有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美丽的金色花。

它并非只是一朵宁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1)本文是一篇较有特色和韵味的_______,在行文上作者成功地运用了_______手法。

(2)“我”开始“不喜欢”“不关心”仙人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说“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一句中“奇迹”指的是_______。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散文(记叙文) 欲扬先抑

(2)它既不美,也不雅

(3)丑陋的仙人掌竟开出了一朵异常漂亮的金色花

(4)由对金色花美丽的赞美,进而升华到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山中访友》赏析

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判别与择取,如果从不同的阅读视角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作者究竟带着怎样的眼光?作品究竟带着怎样的奇异色彩?我们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作些揣摩、探析,会有不同的鉴赏景况。

(一)孤独与欢欣

孤独是每一生命物种与每一生命的生存情态,孤独感是每一智慧生命生存的基本感受。人类心往和走往大自然的动力,或许就是摆脱孤独感的欲望。所谓“山中访友”,首先是作者的孤独之旅,他说:“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苏东坡词“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道出了人在孤独无侣时的普遍心态。这是出发时的孤独。接下来的描写让人感到意外:所谓“朋友”竟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白云……一些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也许更增添与尘世的隔离感、心灵深处的荒凉感。这是到访时的孤独。至少客观上有一种孤独的氛围和情境。

然而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人的感觉对客观环境的反应,常常依凭人的心理定向而产生,而变化。作者感觉的欢欣,表现在对周遭景物的喜爱上;这种喜爱又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神奇而自由的联想、想像来实现的。最为奇特的想像是作者走进树林的一段:“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人在观景时,常用的想像是我是旁观者,以我观物,此物依然此物,而我依然故我,正如辛弃疾词“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还是很分明的:这里的想像之奇特在于,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变,而且我也变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此物亦变为我,正如“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物化”是以欢喜欢乐欢悦为动力的,或者说“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

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

(二)回归与同化

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邻居、伙伴,这便是“山中访友”有别于上文“孤独与欢欣”的又一层含义。“访”的行为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人与自然之物本无同质同性可言,物理性的对话交流不可能在人与物之间进行,因而“访”是虚拟的;人却可以虚拟对话情境,在内心与自然对话,形成一种心理场,创造一种自身精神激荡、飞升、远游的自由活动,“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种心理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访”又是真实的。

从这意义上说,《山中访友》写的是一次精神回归之旅,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之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

二、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浏览

没有确定的目的,随便翻翻。看到哪里算哪里,不一定把一篇文章看到底,也不一定从头看起,也可能从中间看起,也可能从结尾看起,有兴趣就看下去,没兴趣就中止。浏览的特点是眼动的速度较快,眼停的次数较少。浏览往往是一种消遣,漫无目的地随手翻翻。其作用在于了解全局有些什么。浏览也有积极的阅读作用,在时间比较紧的时候,在书刊比较多的时候,浏览是经常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关爱儿童公益活动策划方案大全(15篇)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通用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