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

小编:

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因此,在教法上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自然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

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授课思路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难点 ]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搜集关于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问题1:阅读书下注解①,结合你所搜集的资料,你能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吗?

[明确]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理清全文脉络。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问题2: 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好下面的空.

[投影]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_____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_____和______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_____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______,赞美白杨树收尾。

[明确] 1、黄土高原 2、形象和性格3、北方农民、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4、贵族化的楠木

问题3:按照上面的思路,本文应划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问题4: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师生共同研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教师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3、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问题5: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

[明确] 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问题6: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明确] 1、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2、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

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3、通过这些特点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 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问题7: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学生再次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作业 。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重点研读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2、略讲第二部分与第五部分。

3、学习象征、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 象征、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

一、回顾旧知:

二、新课学习:

1、指名学生朗读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1)、研读第7段:

问题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伟丈夫。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第二层:当你……结尾。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明自己赞美白杨树的真实用意。

问题2: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问题3: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作者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引人深思。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研读第 8自然段,思考讨论::

问题4: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段中原句回答。)

[明确] 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问题5: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小结]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问题6: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问题7: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明确]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问题8: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

[教师点拨]

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问题9: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明确]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问题10: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

[明确]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3、朗读第9自然段,讨论回答:

问题11:“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问题1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作者已在第八段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赞美之情,第9段是否可以去掉?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能。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及易生长”的白杨树进行对比,更加突出白杨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歌颂抗日军民,其作用是使主题突出、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4、作业 布置:在理解基础上,用行楷字体抄写并背诵课文第7段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苏州园林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实用来访接待通知范文(12篇) 2023年医院外包业务管理制度 医院工作总结(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