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小编: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语言的优美精彩、生动简练。

2.体会古人通过赞美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表达的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

2.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4.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受到美的熏陶,丰富文学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释疑难,教师只作适当讲解。

3.教读时,为便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适当穿插介绍课文及作者的有关知识。

媒体设计

可采用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片断,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语 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著名的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三峡为何会有这样大的魅力?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三峡风光的片断(使用多媒体播放)。

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解说:设计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及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解题

引导看“阅读提示”和注释①,介绍作品及作者。

文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作的注释。《水经》是记载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较早的地理书。原文记叙简略,郦道元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记载和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给《水经》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给后代游记文学以很大影响。虽是地理专著,却有宝贵的文学价值。

(解说:以上内容可由学生课下收集,学生讲述为主,教师适当补充。)

三、研习课文

1.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阙quē 叠dié 嶂zhàn 曦xī 溯sù 湍tuān 谳yǎn 漱shù 啸xiào 属zhǔ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同桌两人,一人读一人听,纠正错误读音;各读一遍。

请4位同学,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错误读音。

(解说: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已有大致了解。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2.疏通全文大意。

两人一小组,参考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没有注释的句子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解说: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两人一组讨论,是为了互相启发,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解说: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同学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尽可能地调动其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课后练习四,解释重点文言词语。方法:提问,学生回答,集体纠正。

(解说:进一步巩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做到字句落实,为口译课文做准备。)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大声说一遍。

读课文、理清思路。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三峡的山,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第2、3、4段写水,分别写三峡江水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总特征。

3.欣赏品味。

这篇仅有百余字的短文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语言精练,风格清新,是《水经注》中特别优秀的章节之一。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词句做简要分析。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2)“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一句是俯视,而此句是仰望。“绝”字形容山,“怪”字修饰树,紧扣三峡的地理特征:柏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毫无遮挡,加之峡谷之中风力强劲,天长日久,自然形成“怪”状。在“绝谳”“怪柏”这个背景上,作者再抹上一笔“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悬挂在绝壁高崖上的飞泉瀑布,使整个画面顿生活意:悬崖绝壁,怪柏傲立,飞泉喷洒,瀑布宣泻,似乎可以听到如鼓如瑟的泠泠水声,真是高山流水,蔚为奇观。

(3)“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趣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5)“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其他的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也可作简略分析,重点放在第3、4段以上几句。

(解说:以上分析,可以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后再发言,也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必要时教师要适当点拨或做示范,对学生的分析要多表扬、肯定,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思维活跃。)

归纳总结语言的特点:

(1)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却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2)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又以季节的变化描述色彩的或浓烈或淡雅。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

(解说:以上分析,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或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如学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师讲述为主。)

3.课堂小结。

齐读课文(或教师朗读,学生进一步体会)。

这堂课,我们朗读翻译,并欣赏了这篇描绘三峡优美风光的精彩散文,体会了作者从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当代散文家学者余秋雨曾赞扬道,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的确,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对后代山水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朗读背诵,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2.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的山水游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受他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一篇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解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三、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按下面预习提纲进行预习。

(1)熟读课文三遍。

(2)参照课文注释口译全文,将难懂的句子或词语记录下来。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②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③文章最后几句“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④体会文章写景语言的妙处。

2.指导朗读文言课文的方法。

第一遍朗读的任务是能够全文通读下来,对全文有个总体印象。朗读时发现有不认识的字词及时标出,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校正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第二遍朗读,能顺利通读下来,师生共同讨论,画出看不懂的词句。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第三遍朗读,边读边理解课文大意,口译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层次脉络。

第一层,记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解说: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大体了解,理清文章思路,为完成后面的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3.讨论“预习提纲”中的思考题②。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是由于“月色入户”的美媚动人。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于十二月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

(解说:学生朗读体会,教师介绍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4.讨论“预习提纲”中的思考题③。

课文末了两句,作者连发两问,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

此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而且是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和领受的,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即使走到令苏轼陶醉的承天寺的庭中月下,他们也一定会视而不见。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解说:此处分析,可由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完成。教师可适时引导点拔。)

5.朗读,欣赏写景语句的妙处。

“月色入户”,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其妙处在于:将只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澡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解说: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完成,教师适时点拔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

6.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以诗的陶冶。

(解说:回顾小结本节内容,边板书边理清思路,给学生一个整体、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补充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比较这首词与课文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杨修之死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大学生素质拓展报告大全(22篇) 2023年幼儿园美食区域角方案(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