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奇妙的克隆

小编:

教学目的:

1、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克隆鲫鱼出生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教学难点: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大家看过吧!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大家喜欢吧!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来帮助自己,这个绝活让我羡慕不已,要是我也能变几个人来帮助自己改作业,督促同学们学习,那该有多好啊!小说里孙悟空这个绝活,当然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的想象。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想象也并不是天方夜谈了,有一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这一愿望。大家想不想知道这种技术?这就是当今新兴的生物技术——克隆。对于这种新兴的科学技术,你想知道些什么内容?今天,我们就走进生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逾60年,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的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一文,看看我们想了解的知识,他给我们讲了多少。

检查预习:囊胚náng pēi 蟾蜍chán chú 脊椎jǐ zhuī

两栖qī 繁衍yǎn 哺乳 bǔ rǔ

二、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先看四个小标题,再快速度默读课文,看看作者介绍的与我们想了解的有没有差异?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科学家就是科学家,他猜出了我们想了解的内容,而且还把我们没想到的但又很有必要的知识也给我们讲了。你看人家作者使用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就把克隆的含义、克隆实验、克隆的发展、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这些问题都给我们讲了,而且还使全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这种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安排的顺序,我们称之为逻辑顺序。

2、学生读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凡来自一个祖先,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繁衍后代的无性繁殖技术叫克隆。”,“克隆是无性繁殖以及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可见“克隆”这个词在文中有两层含认:①克隆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②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本文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

3、为说明“克隆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这一问题,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举例子:课文开头举出“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克隆。

下定义、作比较:为突出说明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作者在第二段首先给“有性繁殖”下了科学的定义: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然后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进行比较说明,更好的突出了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

引用:第一节最后引用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精彩描述把克隆技术写得富有趣味。这里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4、我们身边哪些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仙人掌、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果树的嫁接等等。

5、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而作者却说这是“奇妙的克隆”,这有什么奇妙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读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这两部分内容,告诉我“奇妙”在哪里?

请同学们读这句话: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句话把克隆的奇妙说得很清楚了,以后我们不必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从某个动物或人的身上提取出一个细胞就可以复制出一个新的生物个体。这个实验会引发你哪些想象?

6、得到这样的实验结果容易吗?

好,下面我们速读二、三节,根据表格筛选信息,填写相关内容(除最后一纵栏),比比看,谁筛选得又快又准。

克隆技术的进程

时间对象类别技术顺序

鲫鱼 换核卵(囊胚细胞核)

两栖类

黑斑蛙

异种鱼类异种鱼类换核卵

1996

时间对象类别技术顺序

1979鲫鱼鱼类换核卵(囊胚细胞核)

1960

1962爪蟾两栖类换核卵(肠上皮、肝、肾细胞核)

1978黑斑蛙两栖类换核卵(红细胞核)

鲤鱼、鲫鱼异种鱼类异种鱼类换核卵

鼠哺乳类换核卵(胚胎细胞核)

1996羊哺乳类换核卵(体细胞核)

克隆技术的进程

7、老师发现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安排?

讨论后教师总结:动物越进化,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两部分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是按克隆技术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安排顺序,这样安排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根据题目,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

8、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我们不仅了解了克隆技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能体悟到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中“┄┄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首先“385天59代”一个惊人的数字震撼人心,表明实验的艰辛,“用直径10微米左右”,我们知道微米是何等细小的单位,进一步反映实验进行之艰难、精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精神跃然纸上。“接纳”,“准备就绪”,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后经过如此精细的准备后,大部分却“夭亡”了,即使是这样,科学家们永不放弃,“189个”,“只有两个”,“只有一条度过难关”,由此可以想像实验艰辛的程度之深,失败率之高,最后经过“80多天”漫长等待,成长为“8厘米”长的鲫鱼。这一过程使我感受到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克服多少困难,经历多少挫折才获得成功。他们这种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我们青少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更是需要这种精神。

第二节第五段“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仅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层楼,科学家们往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了一件创举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表现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探寻、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节第一段“经过247次失败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一句简短的不过30字的文字,仅从“247”就能看出科学工作者的严谨、认真、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研究了上百次才成功足以可见实验的艰辛不易,我深切体会到科学家一丝不苟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向这些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人们敬礼!

课文第二节第四段“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家总是在现有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一边实验,一边思索,不断发问,坚持不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克隆鲤、鲫鱼是我国科学家的首创,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这一世界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中国一点也不落后!他们这种讲究实证、求真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教师总结:科学的道路无坦途。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更要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学生借鉴学习。

三、思考讨论,探寻主旨。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问题呀,大家看:课文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而末段首句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既然是“造福人类”,都是“喜”才对啊,何来的悲呢?这里是不是弄错了?

讨论后教师总结:喜:①克隆可以使高附加值的牲畜有效的繁殖。②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③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悲: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2、关于“喜”的一面,课文写得具体明白,显而易见。大家想想看:“克隆人”怎么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呢?

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她?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她,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

一个真实的人和一个克隆人,克隆人应该跟随真实人姓同样的姓,还是自立门户?站在克隆人的角度来说,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说:这是某某克隆出来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克隆人的心灵会不会蒙上阴影?产生自卑?会不会反过来报复人类?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或东条英机,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陷战争深渊。

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 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挖走一只眼吗?

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我们该怎样确认他们的身份? 如果他们犯罪,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 再说,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

3、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给了我们答案。

学生齐读: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教师总结: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面对克隆,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成熟理性和远见。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兴利除弊,使之为人类造福!

4、能不能举一个“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的例子?

核的发现和利用。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既可以发电,为人类造福,但制成原子弹,也可以杀人。

四、结束语: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15说“屏”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疫情工作表扬信汇总 最新强国新征程手抄报 迈向强国新征程·军民共筑强军梦(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