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岳阳楼记

小编: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文言知识与名言警句,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领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与本课有关文言知识与名言警句,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领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语言。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请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

明确:范希文是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

“后乐先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省略,是在“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请同学们交流你所了解的范仲淹与岳阳楼。

明确: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大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越明年:有三说,其一指庆历五年,为针对庆历四年而言;其二指庆历六年,此“越”为经过、经历;其三指庆历七年,针对作记时间庆历六年而言。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乃:于是。 制:规模。

属(zhǔ):通“嘱”,嘱托、嘱咐。予:我。作文:写文章。以:连词,用来。记:记述。

夫:那。 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

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晖,日光。 则,就。 大观,雄伟景象。 备,详尽,完备。

矣,语气词“了”。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 览,观看,欣赏。 得无……乎,大概……吧。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淫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曜:日光。 潜,隐没。形,形迹。 樯,桅杆。 薄:迫近。 则:就。

去:离开。 国:国都,指京城。 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汀,小洲,水边平地。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或:有时。 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 互答:一唱一和。

何极:哪有穷尽。何,怎么。极,穷尽。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一作“皆”。

把,持,执。 临,面对。 洋洋:高兴的样子。

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尝:曾经。 求:探求。 心:思想(感情心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二、整体把握

同学讨论概括各段大意:

三、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第一段:作记缘由。

第二段:登楼览物。

第三段:览物悲者。

第四段:览物而喜。

第五段:忧喜境界。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理文意

1.抽同学叙述文意

2.老师评点,强化重点语句的翻译

【白话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难句翻译强化: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蔼,宽广无边。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总结固趣

课文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五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为全文的核心。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岳阳楼记》是作者庄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 (副宰相)的职务,眨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眨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膝予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kàn)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请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此文一出,千古流传,因为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的手法,更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要在背诵课文中理解表达妙,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为政的境界。

探究生趣

第三步,背诵课文,个性解读

一、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表达了哪些内容?

明确:点明了说滕子京为“谪守”巴陵郡的时间,暗喻了仕途沉浮的悲慨。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突出了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二、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衔远山,吞长江”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精炼地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

2.“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极言水波的壮阔,阴晴的变化,简练而又生动。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3“前人之述备矣”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

本段是怎样写景抒情的?

明确:“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四、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

作者宠辱偕忘、其喜洋洋的感情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是因为看到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的情景而产生的。

五、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2.你是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第二问(略)

六、背诵全文,然后思考: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布置作业:

预习《醉翁亭记》,要求基本理解文意,背诵课文,列出不懂之处。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范仲淹的故事

1.孤苦年少,昼夜苦读

范仲淹2岁时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苦。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yáo)。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qǐ)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2.兢兢业业,为民办事

范仲淹考中进士后,被调往泰州西溪做盐仓监官。他不顾个人职位高低,积极走访当地百姓,并马上投入到海堤重修的工程中去。

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3.壮志未酬,进退皆忧

由于权贵官僚的竭力阻挠,范仲淹许多抱负未能实现,“庆历新政”也仅维持一年多就流产了,其本人也多次遭贬,但他一点也不灰心,总想为国为民分忧,并于1046年应好友滕子京之约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抒发了他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博大的胸怀。

范仲淹关心人民疾苦,英勇抵御外来侵略,大胆改革图新,为国家民族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饱受挫折之后,尚能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格。范仲淹,将永远是激励后人的楷模!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24大道之行也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可爱的眼神作文800字优质 房屋产权转让合同协议书(优秀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