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不可或缺的一处注释

小编:

《游褒禅山记》第四段开头写道:“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教学此文时,学生预习中都作难句提了出来。课堂上,我把《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念给学生听,以代替解释。结果学生都摇头示意,不明白这个句子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教学参考用书是这样翻译的:“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备课中我未认真思考这个句子,一时不能给学生明确而满意的解答,显得很尴尬。事后与同行交流教学体会,其中几位谈到了类似的经历,结果都是敷衍而过。写教学反思时,我重新对这个句子进行了思考分析,觉得从字面去理解,语意语气不贯通,似有脱节。思考中,我从文中另一句子得到启发。作者在阐述人们要想见到险远处的“非常之观”时写道:“尽吾志矣,于人未可讥,在已未有悔。”若从字面去理解,与上例相似。对这个句子,编者作了如下注释:在“尽吾志”后面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补上注释后,文意显豁,语气流畅。古人为文简练,凡读者能据上下文揣测出的文字一概省去。如:“何用姓字为?子急去。且为楚所得也。”(《史记·伍于胥传》)“子急去”后面就省去了“你若不赶快离开”之类的文字。又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史记鸿门宴》)“请以剑舞”后省略了“为乐”之意。

那么,“我于仆碑,………何可胜道也哉!”让人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是否由于省略造成的呢?若有省略,省在什么地方?省去了什么内容呢?笔者认为,弄清了“后世谬其传而不能名者”中的“其”,“何可胜道”中“道”的指代对象,就找到了通往理解这个句子的大门。

先说“其”字。结合文章第一段可知,“其”指的是“华山”的读音之误;而“何可胜道”(道不尽的)指的是什么呢?如顺着前面“华山”的读音之误(之一件事)而说“道不尽”,语意显然不通;“何可胜道”应该是指社会上“以讹传讹”的许多事。所以,这两句不是陈述的同一事物(如“华山”的读音之误)。而“教学用书”上的翻译牵强地顺着前面的意思往下译,这就产生了数量上以少对多的矛盾(一处因字音之误的讹传与世上说不尽的林林总总的以讹传讹),语意不贯通也就难免了。所以,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译成:“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如‘华山’读音之谬一类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另外,我们把第四段放到全文中去考察,可知是对第一段中关于“华山”读音之误而发的议论。作者有感于古书资料的失传,后世人们对一些客观事物的真相弄不明白,以讹传讹的事情很多,希望“学者”深思慎取。在说理上是由“华山”名称的误读这个个别(典型)事例,推及到一般(普遍)的事物,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进而阐述了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作为供一般人(包括学生)学习的古文选篇,编者常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作注释,以方便读者。所以,笔者认为“我于仆碑,……”当属难句之列,应于“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之后,补上“如华山读音之谬一类的事情”,以消除理解上的歧义。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藏墨于前,显豁于后──《游褒禅山记》照应句探微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培智学校班级家长会方案(优秀25篇) 浪费心得体会总结(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