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大无奈──解读《兰亭集序》的情感印迹

小编: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关于生命的思考,留给后人以种种的余响。作者在这仅仅324字的序文里,借题发挥,深深地烙上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印迹,那就是由“乐”而“痛”,再由“痛”而“悲”。

情缘于事,而“事”又无不染上了“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谓贤者雅聚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此是环境幽雅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称气候宜人之乐;而“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最是赏心悦目之乐了。五“乐”齐臻,生命的意识,也便圆融在深邃的时空之间,体现出一种极致:“信可乐也。”

然而,生命的自觉,必然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作者的情感也为之陡然一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即使“相与”于良辰美景,即使那“相与”充满了了欢歌,可生命的时钟还是敲得那样的急促。无论是静者,“悟言一室之内”静心养身也好;还是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寄性山水也罢,生命的状态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生命的感受却异样的同一:生命置于美好的境地,总是“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事过境迁遁入老境之时,又不免感慨横生。“感慨”生命的内在愿望,永不满足;“感慨”生命的外在世界,流徙不定;“感慨”生命,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只能是白驹过隙;“感慨”生命的一切美丽,“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更“感慨”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死生亦大矣”,自古如斯的这样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命题,也就直接指向了生命的软肋处,真可谓大“痛”。

“痛”之余,“悲”之心也就油然而生。“悲”,生命的这一缺憾;“悲”,生命的这一缺憾的无法弥补和纠正。昔人之“兴感”,加深了这种“悲”的意韵;时人之“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也为这“悲”笼罩了一层迷幻的色彩;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更是生命的一种大无奈了。

也许正是鉴于此,王羲之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作序记胜,展示生命的风流,彰现生命的辉煌。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说不尽的王羲之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优质早会心得总结(通用16篇) 2023年劳动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论文(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