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主题思想

小编:

1、文章的线索:

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透露出文章的线索,其后坐在院子里乘凉欲去荷塘赏月,沿着一条“幽僻”的小路走向荷塘,在荷塘欣赏的种种美景,直到最后的思念家乡,无不是心情使然。可见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文章描写了寂静的荷塘,淡淡的月色,流露着淡淡的喜悦和忧愁。这种感情的深层的思想内涵是,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所感到的压抑,对自由的向往,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

3、艺术特点: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思考。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⑴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

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

⑶安排顺序,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4、掌握并鉴赏本文的修辞方法:

文中许多比喻用得绝妙,不仅贴切、生动,且极易令人产生联想、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比喻)。这样的比喻很容易把人带入特定的艺术境界。

5、揣摩语言示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颇不宁静”可见不宁静的程度之重,开始就这么说,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自然要问,为什么“颇不宁静”?发生了什么事,这般“不宁静”?按照一般的逻辑,这正是接下来要写的内容,然而下文却没有谈,给人以欲言又止的感觉。读者若细加咀嚼、品味,自会感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已到了不想说的程度。辛弃疾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是文章的第二句话,细细读来,应注意到“忽然”二字。为什么“忽然”想到?当是心情使然。心里压着那么多的“不宁静”,尽管不想去说,不想去想,也是无济于事的。内心烦乱过重,自然而然地或本能地会产生一种想尽可能排解的欲望,故而想到荷塘,想去荷塘赏月。

以上,仅就本文的开头两句做了“揣摩”练习。《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开头两句主要是以记叙的方式交待了为什么要去荷塘赏月。如果粗略一读,也就过去了,发现不了什么。但若注意揣摩字句,就能发现,在平实的叙述中,处处是情。这样阅读,不仅较易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主旨,准确地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如此阅读,将会使你进入欣赏的过程,得到艺术的熏陶。从语言训练的角度来讲,这种“揣摩语言”,对于培养语感,提高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是十分必要、十分有益的。

典范的文章,字字珠玑,应句句品味。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荷塘月色》写作特色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外科学读书心得(实用14篇) 治安巡逻队员心得体会 治安巡逻队员工作总结(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