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极走向积极,从模糊走向清晰

小编:

上《变色龙》一课,我和学生们正在进行“概括‘变色龙’的性格特征”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们机械地回答着:“奴颜婢膝”、“阿谀奉承”、“出尔尔”、“反复无常”、“不知羞耻”、“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和我预设的完全一致。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个个词语。

正当我要结束这一教学环节时,突然,学生王浩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样评价奥楚蔑洛夫有失公允!”

我一惊,对这个学生说:“那请你具体说说看。”

“我觉得奥楚蔑洛夫这样做,也有他的无奈!”教室里哗然片刻后又归于寂静,看来同学们也都想听听他的“高见”,我示意这个学生继续说下去。“奥楚蔑洛夫如果不这么做,得罪了将军,他还能保得住自己的乌纱帽吗?他还能做他的警官吗?为了适应那个社会,他必须这样,否则,他将无法立足于那个社会。我认为,他的‘变色’应当归罪于社会,他的奴性人格、丑恶灵魂也是社会使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有点像中国的范进,也是一个受害者。”

此言一出,立即就有许多响应者。

“是啊!将军是他的顶头上司,处死将军家的狗,不就等于他自己找死吗?”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像‘变色龙’这样的人,他们善于溜须拍马,逢迎上司,结果得到提拔;而有些实干的人却得不到应得的好处,这恐怕也是环境的缘故吧?”

“常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识时务的人……”

学生的认识出现了问题: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竟然在学生眼中成为一个受害者。怎么办?我决定舍弃既定的教学目标,抓住这个“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教学机会。

我说:“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先说说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们立即根据开头的环境描写以及奥楚蔑洛夫围绕“狗主人是谁”的五次变化,概括出: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社会冷清、凄凉,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

我总结道:“作者批判的锋芒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这是小说的深层意义。这个问题不待老师提出,同学们就已经发现并解决了。同学们这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精神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发扬!”

受到表扬的学生们,显得兴奋起来。

我接着说:“刚才有同学讲,奥楚蔑洛夫是一个受害者,为了适应那个腐朽的社会,他必须那样做。请问这个‘必须’怎样理解?请同学们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1:他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丢掉乌纱帽!

生2:他保住了乌纱帽,但丢掉了人格!

师:在乌纱帽和人格之间,你会如何选择呢?

生2:我选择人格。“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就这样教导我们。

(师生笑。)

生3:不管社会怎样,洁身自好是最重要的。白居易不就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吗?

生4: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宁可跳进汨罗江,也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深为后人所敬仰。

生5:陶渊明宁肯丢官罢职,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种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

生6:海瑞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结果流芳百世。

……

师:有反面的例子吗?

生1:汪精卫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可谓是见风使舵,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成立汪伪政权,遗臭万年!

生2:清朝的大奸臣和绅最善于溜须拍马、媚上欺下,得意一时,但最终落了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生3:还有秦桧,最会保全自己的乌纱帽,他利用手中权力,陷害忠良,祸国殃民,虽然他一生不曾丢官,但他只能永世跪于岳飞坟前,遭人唾骂,他的子孙也都因他抬不起头来。

……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你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你们的正直和善良,看到了你们爱憎分明的立场,看到了你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比同学们刚才列举的那些事例,我们现在该如何看待奥楚蔑洛夫呢?

最先提出问题的王浩抢着回答:“可恨!可鄙!”

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总结说:“在反动的沙皇统治下,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竟用丧失人格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的确可恨。这样的人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地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刚才,有的同学还提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在我们的周围,确实有这样的人,同学们发现了他们,这种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的精神很可贵。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生1:我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我们的社会有问题。

生2: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最优越的社会制度,与“变色龙”所处的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生3:对!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更多的是像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这样的人民的好干部。

生4:太阳还有黑子呢!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呢?

……

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听着同学们积极的发言,看着他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感受着他们那积极的心态,我也舒心地笑了!

一堂课结束了,我预先拟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很庆幸,因为我走出了离开教材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教学误区。其实,教师教学的系统性、严谨性并不能反映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应该以学定教,而非以教定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一不怕“乱”,因为“乱”往往反映学生认知活动的差异和学习方式的个性特征;二不怕错,因为错的东西往往是学生最真实的声音,错能使我们对症下药,带来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三不怕学生“节外生枝”,因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是因为有了“节外生枝”而被点燃的。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时,当学生的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时,当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悖于常理时,我们的处理方式不应是简单的否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最终使学生从消极走向积极,使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变色龙》教学实录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