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节选)》教学杂谈

小编: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步骤模式浅论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感世界·板书设计〗

在实习教学阶段中,我总结出板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要富有启发性,要做到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一定要简练,使学生对于课文重、难点一目了然,切忌烦琐芜杂,面面俱到,要真正去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要富有启发性,借此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在《组歌》(纪伯伦)的《浪之歌》中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浪之歌

海岸

──

坚忍、有耐力(伟岸)──

祖国

海浪

──

执拗、急躁(柔媚)

──

游子

板书简单明了,主题突出,学生也易于理解,启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按照教学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课文的教学要求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落实的重点,如何落实在板书设计中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因为有的文章种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有的文章重在提示课文的结构和重点,有的文章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因而我们在板书设计上也要注意这一点。

3、宜图文并茂,增强形象性,形象生动的板书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板书设计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多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所在,但板书设计机不可随意乱写,它非常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质·立足课内,带动课外〗

中学语文教材为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的阅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内……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份能力应当再阅读其它的书,才能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如教学了《组歌(节选)》中《浪之歌》、《雨之歌》后,指导学生阅读纪伯伦的《一支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等作品……这样课内带动课外,课外来促进课内,不仅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语文课:用开放的心灵赢得爱情世界的回声语文课中爱情内容如何教出语文味之我见〗

再看李芳老师的《何不“拐开”片刻──当〈组歌〉遭遇青春期敏感话题时》。在这个课例中,执教者“力图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当一个尊重对话主体的授教者”,“当课堂教学中遇到预设目标和学生兴趣点迥异的时候,教师如何调试自己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的客观表现,以学生的关注为教师的关注,以学生的心理热点为教师分析的对象,做一个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这一教学理念是很好的。从教学的实际流程来看,执教者也较好的落实了这一理念。但是,好的理念并不能保证好的教学。在我看来,这个案例也同样很鲜明地突出地表现出执教者的心灵不够开放。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师: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下,作者笔下表现的是怎样的海浪和怎样的雨呢?

(生思考,小组派代表把答案写到黑板上。我走到教室后面,看他们争先恐后地写着,只见在“______的海浪”一边,写有“痴情”、“善良”、“乐于助人”、“对爱执着”、“被爱情冲昏头脑”、“风流”、“放荡不羁”、“专情”、“为情所困”、“忠于工作”等多达12种概括;在“______的雨”一边,写有“感情丰富、温柔、善解人意、美丽、热于奉献、视死如归、沾花惹草”等多达20种概括。在偌大的黑板上,“被爱情冲昏头脑”、“风流”、“放荡不羁”、“专情”、“为情所困”、“沾花惹草”等词显得非常醒目和刺眼。)

(台下的同学开始骚动起来,有的甚至咯咯地笑。我马上预感到问题的复杂性,心里隐隐不安。)

李老师不仅觉得“在偌大的黑板上,‘被爱情冲昏头脑’‘风流’‘放荡不羁’

‘专情’‘为情所困’‘沾花惹草’等词显得非常醒目和刺眼”,不仅面对学生的笑声,“马上预感到问题的复杂性,心里隐隐不安”,而且认为写出让老师不安的词语的学生“莫不是想借课堂来做点文章玩一玩、乐一乐?”这就是心灵不开放的重要体现。由于执教者的心灵不够开放,所以以下教学“结局”就完全在预料之中了:

师:对了,我们兜了一大圈终于回来了。(笑)那我们就先把这些概括先擦去好吗?

生:好。恩。

(于是,黑板上只留下了“痴情”、“善良”、“乐于奉献”等词语。而余下分析诗人情感、推荐阅读等教学环节也在平和的氛围中顺利完成了。)

恕我愚笨,我认真地仔细地反复地想了想,还是不能明白李老师为什么觉得“‘被爱情冲昏头脑’‘风流’‘放荡不羁’‘专情’‘为情所困’‘沾花惹草’等词显得非常醒目和刺眼”,甚而会“心里隐隐不安”。这里,本来是语文教育和爱情教育有机结合的大好时机,但硬是被老师不开放的心灵“很负责任地”“割舍”掉了。谁能说李老师这样做是不负责任呢?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或者说我们常常见到,有的教师主观上很负责任的行为从客观效果看却是极不负责任的(比如说有时教师讲得过多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应该说,李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这样的“驾驭”还是少点为好啊!

〖作者介绍──不可忽视的契机和资源〗

语文教学中的“作者介绍”,一般都被老师们作为教学程式中例行的一环点到即止。即使有所重视,也只是出于试卷中可能出现的2分左右的文学常识题的功利考虑。在这种考虑下,无非是讲讲作者所处的时代所占的文学或社会地位以及代表作的名称而已。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它的人文内涵则是由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倾向和主题思想等确定的,而课文是作者写的。风格即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作品,反之,是什么样的作品就能看出是什么样的作者。也就是说,课文的教育价值和人文含量是与其作者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相统一的。一个劲儿说鸡蛋的好,却忘了说产下这枚蛋的母鸡的好。忽略了作者本人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对表现课文的人文教育功能的辅助作用,就是对教育契机的错失和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上《组歌》,在介绍作者纪伯伦时,我着重讲到了一美国校长对贫困而有艺术天才的纪伯伦的资助,由此展开讲到了梅克夫人对柴可夫斯基的资助。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