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课堂记录──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问题

小编:

文章的结构往往是作者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和逻辑力量。

教学鲁迅《滕野先生》这篇散文,我把开头一节掉到第三小节之后,要求学生讨论:能不能这样调换?重组后的差别在哪儿?作者为什么这样?学生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开头一句的确可以掉到第三小节之后。因为“这样”是指示代词,是近指。

描写“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花下“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白天闲逛公园;傍晚,学跳舞,弄得地板“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的事实。如果安排在此,是文章结构的常式。可是作者却安排在文章的开头,看似悖论,其实是作者故意这样安排的。

目的是引起读者注意看清:这一帮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成天闲逛、附庸风雅以及忸怩作态的可鄙嘴脸。这也是鲁迅先生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的缘由。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做错事承担后果的故事 做错事情就要承担后果的句子(6篇) 最新药店营业员述职报告前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