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杂谈

小编:

〖实践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焕发语文学科无限魅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下面我就《邓稼先》一课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信息。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录,它以叙述、描写的方法介绍了博学睿智的科学家邓稼先为我国“两弹”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段历史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我就鼓励他们去图书室或上网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可摘录、可下载,存储到自己的信息夹中。

2、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学生选择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我就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将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有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生平简介,有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有作者杨振宁的介绍,有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资料、图片。通过收集、整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3、课上指导学生运用信息。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地发布给同学们,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如讲到第五部分“我不能走”时,就可将有关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资料、图片的资料演示给同学们,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邓稼先及所率领的部下在荒凉的古罗布泊奋斗牺牲精神是多么可敬,这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一种理想培养。如果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材中的屈原“忧愁幽思,忧国忧民,可与日月争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等事例,便是最好的人格教育的载体。如何将这些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让学生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呢?如何利用载体将人格教育寓于语文教育中呢?我认为,首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情真情深,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感动,才能逐渐促进个人的道德转化对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人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通过了解百年的屈辱史,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邓稼先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精神,以“寒春”事为契机,学习邓稼先为人忠正,为国忘我的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升。其次,要善于诱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有社会责任感;办事认真,细致,为人谦逊有礼。

〖语文“乐读教学”初探〗

尝试配乐。人的创新能力源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培养始于创造性的尝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将部分关键性的教学内容试配已经熟悉的音乐或自己即兴创造的音乐唱出来,看谁配得更合适,那么学生往往能在配乐成功享受到发明创造般的快慰的同时,创造性地领悟作品的主旨。比如,我在教学王润滋的小小《卖蟹》时,让学生将结局部分小姑娘的简短渔歌“哎——要吃飞禽上高山哟,要吃海味下大洋哎……”配乐歌唱,使学生在不必言传的情况下深入理解了作品“赞美劳动美”的主题,也深刻认识了小姑娘的青春美、纯情美和人性美。又如,在教学杨振宁的散文《邓稼先》时,可让学生设想文中提到的五四时代那首歌会是怎样唱的,试着唱唱,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情景想象能力。

〖以写作促进阅读教学的对话,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

书写对联,在悼念英魂中感动自己。

在教完《邓稼先》之后,学生的内心被邓稼先朴实忠诚、甘于奉献、鞠躬尽瘁的高尚品格深深的震撼了,在学生把“我眼中的邓稼先”分析得细腻丰满之后,我对学生说:假如你参加了邓稼先的周年纪念会,你能写一幅对联来表达你对他的敬意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久便有同学执笔书写。内容如下:

A、中华民族的伟大科学家,苦难社会的英明救世主。

B、心系国防武器,鞠躬尽瘁;魂牵中华大业,虽死不已。

C、娃娃博士心念故国,匆匆把家回;两弹元勋鲜为人知,默默在奉献。

D、二十八年默默奉献,戈壁沙滩书写中华魂;六十二岁与世长辞,医院病榻尽显赤子情。

……

也许从对联的形式上的要求来看,个别对联还不是很严谨,但这样的作文是学生内心澎湃的激情的倾泻而出,是学生与人物深沉对话的结果,他们用也许还很幼稚但满含敬意的对联在悼念英魂的同时,又深深的感动了自己,从而激发了自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斗志。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掘教材有魅力的东西,引起兴趣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单凭考试刺激学生,要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材有趣味的东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有趣的知识,比分数更易吸引学生,是促使学生上好语文课的最好动力。

例如上课时向学生讲邓稼先前辈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勤恳工作的事迹

〖语文──“秀出”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脱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文章所写的事情的历史背景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环境有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如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争鸣,屈原生活的环境,以及其他朝代的具体背景,甚至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了解的都不多,外国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在教学《邓稼先》一课,课文开头举了1898年外敌入侵中国,强占中国土地的事实,如果我们教学时不建立起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是不可能正确或深入地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的,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就会出现类似于上文那位教师所反映的情况。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邓稼先》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银行与影院合作方案 银行与银行合作(三篇) 公司董事会会议纪要红头文件格式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