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散文教学三法之一:在细读中体悟

小编:

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散文多为经典,这些传统名篇凝聚着中国古代先贤的人生智慧,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是珍贵的文学遗产,是独特而无可替代的语文教学资源。现代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较弱,在阅读经典文言散文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阅读障碍,因而如何教好高中文言散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言”与“文”结合,要教“实”,教“活”,更要教“美”。既要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又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既要关注文字的文化内涵,也须借助特定语境感知文本文化内涵,通过走进文本,在研读与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总要求落实于“浅易”上,主要还是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理解词句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目标似乎定位于“浅易”的“积累整合”上,虽然课标中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但教学时主要体现于只要初通大意就行。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散文多停留于死记硬背与不求甚解,致使文言散文教学陷入枯燥无味境地,学生怕学文言散文又不得不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要应付考试,这种错误的导向已经贻害不少学生。

其实课标对高中文言散文的教学还有更高要求,如“感受鉴赏”中就有“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等要求,在“发现创新”中也提及“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的要求。教学文言散文,绝不能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一定要选准切入点,以四两拨千斤、细处见精神的智慧上出文言散文特有的韵味来。

一、在细读中体悟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剂传统良方,教学文言散文一定要强调多读,有很多文言散文言近旨远,只有细致品读,反复品读,才能深入理解,尤其是要重视在细读中体悟。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实在是一把宝贵的获得真知的金钥匙,如能熟读则往往会“每有会意”,有时产生无师自通的悟性。读须强调理解,强调读得活,强调读中有思,反对死记硬背,只有读思结合,才能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才能培养悟性。在强调学生多读,以读为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好读乐读会读的习惯。读并不是平均使力,要有所选择,讲究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为其指点迷津,启发其通过读体悟文本的深刻意蕴,尤其是对容易忽略而又事关文章痛痒的细微之处要反复让学生读,尽量发挥读中悟的效果,通过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细读,让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形成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古代散文中有许多看似平凡无奇的地方其实蕴含丰富内容,需通过认真细读加以体悟。我教《六国论》就采用了“细读体悟法”,举重如轻,挖掘一个小小的“也”字的巨大张力,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是北宋苏洵的《六国论》的首段。其中为什么起句用“弊在赂秦”而末句却在“弊在赂秦”之后加一“也”字一般人是不会在意的。我在要求学生反复自读这一段时,特别提醒学生把“弊在赂秦”和“弊在赂秦也”作比照认真读一读。之后又指名朗读好的学生重点范读“故曰弊在赂秦也!”要求用四种重音停顿方式读,即分别把重音落在“故”、“弊”、“赂”、“也”字上,并评说了具体感受:重读“故”体现了顺理成章的必然性,重读“弊”突出的是历史教训的惨痛,重读“赂”强调的是亡国之举,重读“也”体现了语气的确定性。由于对“也”的感受还不太具体,我又要求学生再把“故曰弊在赂秦也!”读三遍,重音全落在“也”字上,并提醒:一次比一次的语速慢,一次比一次读得低沉。结果不少同学读了三遍之后还在意犹未尽地读,在交流读的感受时纷纷举手,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故曰弊在赂秦也”中的“也”字既是表确定语气的语气词,又底气很足,韵味无穷,不仅重申了论点的毋庸置疑,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表达了苏洵对六国破灭的沉痛、叹惋之情,也流露了对宋朝当政者训诫、警告之意。

《六国论》是史论,表面上是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实质上是拿战国时的六国来说宋,意在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通过细读让学生明白了古人追求文贵其简,文简而理周,“也”虽是一个常见语气词,但在这一特定语境中却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带有规劝性的心态下,显得委婉含蓄,令人回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故曰弊在赂秦也”的“也”一字千金,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深沉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这个“也”是文气之所在,文情之所在,文脉之所在。其后教者再进行适度拓展,联系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也”字所具有的一唱三叹风韵和苏轼的《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两个“也”字所表现的豪情胜慨、胸襟怀抱等,就能有更深切的体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也”字,在名家笔下如此灵动,变得不可更易,使学生终身难忘。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记叙类诗歌表达技巧例谈

下一篇:初一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2021

最新铁路局供电段心得体会(优质10篇) 邮政管理心得体会和感想(优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