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之"点" 抓住文本的情结点

小编:

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文本中的情结就是作者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很多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情结。文本解读作为一种理解行为,就是从文本中重新发现作者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发现作者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重新探寻一个人从自我意识开始组织起来的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借此寻求作者先于文本的原始经验,并尽可能揭示文本所潜在的意义。如果能抓住文本的情结点进行解读就更易触摸到作者最敏感的神经,发现作者潜藏着的秘密,真正走进作者,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就具体文本而言,很多文本表面上都采用显性的情结呈现方式,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个隐性的情结点。对于表面的情结,解读者可能很容易发现,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乐”—“痛”—“悲”,苏轼《赤壁赋》中的“乐”—“悲”—“喜”,但对于隐藏很深的情结却不易发现,而恰恰是容易被解读者疏忽的情结才是作者的用情最深处,需要读者做有心人。在文本解读时尤其要关注很可能被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词语或句子,包括令人毫不在意的词语和非常特别的句子。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二十韵》中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解读就是要善于抓住情结点的语言,以解读者自身的智慧与思想挖掘文本的内涵,由言及意,由言悟神,凸显文本的别样神韵。

先看苏洵《六国论》的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其中为什么起句用“弊在赂秦”而末句却在“弊在赂秦”之后加一“也”字一般人是不会在意的。如果解读者能四种重音停顿方式读,分别把重音落在“故”、“弊”、“赂”、“也”字上,并认真体悟,就不难发现:重读“故”体现了顺理成章的必然性,重读“弊”突出的是历史教训的惨痛,重读“赂”强调的是亡国之举,重读“也”体现了结论的确定性。如果解读者能将重音全落在“也”字上多读几遍,并注意一次比一次的语速慢,一次比一次读得低沉,就一定会发现《六国论》的情结点就在这个不起眼的“也”上,一“也”千钧,既表确定语气,又底气很足,韵味无穷,不仅重申了论点的毋庸置疑,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表达了苏洵对六国破灭的沉痛、叹惋之情,也流露了对宋朝当政者训诫、警告之意。因为《六国论》是史论,表面是论史上六国灭亡之因的,实质上是拿战国时的六国来说宋,意在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提醒治国者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古人追求文贵其简,文简而理周,“也”虽是一个常见语气词,但在这一特定语境中却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带有规劝性的心态下,显得委婉含蓄,令人回味,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深沉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

再看苏轼《赤壁赋》中的“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三个宾语前置句中的“也”“哉”“乎”正是情结点,“也”蕴含着惊讶、疑惑之情,“哉”包蕴着无奈、悲痛之味,而“乎”则饱含自信、劝慰之意,正是这几个不起眼的虚词揭示了苏子从阵阵隐痛中走向超脱的复杂的心迹。

文本解读时,如果能抓住容易忽略而又事关文本痛痒的细微之处的情结点,就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体悟文本的深刻意蕴。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言文字运用题复习的双翼

下一篇:初一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2021

最新奋斗正青春议论文(7篇) 社区老人活动方案热身活动(汇总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