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字当头,文言的触摸与发现

小编: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很小,这是因为小学生是以学习现代的鲜活语言为主的。关于文言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既然文言文学习定位于诵读层面,那么它就要遵循诵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如何解决?我们认为:“读”字当头,以读促悟,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当是不错的方法。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的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与文字的会意和音韵。”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造成古文与现代学生的隔膜,要冲破这道隔膜,读,应成为基础和前提。只有读,才能辨味文言的语言,才能加深对文言的理解,才能被文言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但是,小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差,自控能力弱,在诵读经典文言文的过程中随着新鲜感的消逝,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提不起兴趣,因此激发诵读兴趣,探索诵读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白对读,引发阅读期待

小学生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有着浓厚兴趣。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用讲故事、读译文、说典故的方式,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然后再给学生读文言文原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急于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急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文言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前,可以讲讲《王戎巧识苦果》等与之有关的小故事,来认识《世说新语》,再由《世说新语》引出《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这样就会勾起学生阅读的渴望,引发阅读期待。学生“愿意去读”,效果远远要比我们老师“叫他去读”好得多。

另外还可以巧用预习,化难为易。由于小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预习,可以降低难度,减少陌生感,提高学习成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之前,大笔一挥,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预习要求: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3、课前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良才。学生都想成为这三个中的一个,一下子就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跃跃欲试,不想落后,于是很自然就进入了预习阶段。预习了也就有了基础,等到开课的时候自然也就顺畅得多,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一些。

二、指导练读,用语感去触摸

《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它编在“语言的艺术”单元首篇,编者这样安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怕学文言文。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的确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

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要把读通课文视作新课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范式要素之一。”读通文言文应是文言文教学人人必须达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学生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基础。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读顺课文。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把读通文言文这一目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底线。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过三关的模式来进行:第一关:读通。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断句不当,出现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是正常的。初学文言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闯好“读通”关。读音不同的字词,要指出;断句、停顿,要引导学生体会;难读的句子要领读;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语调,音断气不断等。要把范读、领读、自由练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既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又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如《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导人新课、范读课文后,教师可帮助学生划分语句分节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学生在朗读古文时注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古文韵味作适当的铺垫。第二关:读懂。如《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中一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有的学生按照注释这样理解“太好了,高高的就像泰山一样”,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太好啦,我仿佛在琴声里看到了像泰山那样的高山”、“太好了,我听着音乐,好像看到了巍峨的泰山”。对于这些说法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赞赏学生掌握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把握了主体意思,核心意思,句子的简洁与具体不必苛刻。第三关:吟读。古人读书叫作“吟”,叫作“咏”。多美的字眼啊,那是绝无人间烟火味的吟哦讽诵。因此,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要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为目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给古文进行正确的断句。想当年,有着天下第一老师翁同龢指导的光绪帝,年十六而未能正确断句,更何况我们的不过十二三岁的学生?

怎么断句?断在“所断之处”。

文言文多以单词节表意,一个字就是一个意思,一词一顿是规律之一。文言文断句和理解内容紧密相关,多读几遍,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断不好。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意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鸟。”“没有听说”是一个意思,“孔雀”今古一样,“是先生家”是一个意思,“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鹅等,而文言中的“禽”指鸟、鸟类,所以断句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断句后,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如:《学弈》(人教版六下),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照现在普通话的读法来读,于“之”后面是要停顿的。但是试读之后能够发现,对则对矣,可是怎么听都不是那么回事呢?不像古文的味道,倒像现代文。要是出现“断点”多一些的,就更有问题了。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使/弈秋/诲/二人弈。”一断一停,读着读着,旁人不禁要问“您是结巴还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那就是在断点处,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使——弈秋——诲——二人弈”。延长声音时可以轻,然后试着摇头晃脑,开始时感觉有些怪,但如此几次之后,能发现,咦,还真有点儿意思呢!再想想以前那些长衫瘦弱的书生,是不是和他们的读书方式有几分接近了呢?让学生模仿这样的读法,相信他们应该是十分乐意的呢!为什么?新鲜啊。

三、引领研读,用心灵去感悟

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障碍。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义发生了变化,有的字词意思和现代文相差甚远。对于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意思,鼓励他们自己翻译文言文。读与思结合,读与导结合,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掌握技巧。

1、个性理解,试译课文

小学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并且课后都有注释,应该说,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但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逐字逐句直译的良好习惯对于以后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是大有帮助和裨益的。文言文每句话中每个汉字的意义都是比较固定的,古代语言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只要把每个单音节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双音节词,连缀起来就翻译过来了,这和英语学科的译群翻译法类似,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尝试着翻译课文。

2、讲究方法,自读自疑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学习,是很无措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法指导,如出示下列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读自疑”。(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自我阅读;(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4)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在“自读自疑”基础上,学生就“自疑”的问题进行质疑,教师搭建梯子,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如《学弈》(人教版六下)一文中六个“之”、两个“其”、两个“为”字的疏通;一些离现在的生活和学生实际较远、古今意义变化较大的实词的理解,如“走”字;一些难以理顺的句子,如《学弈》(人教版六下)中“唯弈秋之为听”的串译等,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3、学法指导,及时总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仅老师教起来感到非常轻松,而且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如学习《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中的“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可采用先看注释,理解“诣”“乃”的意思,再将注释带入原文,揣摩句意,使语言通顺流畅的“看注释理解词句”方法。而“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因教材中没有注释,则可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先理解“设”的意思,再联系上文弄清“谁为谁设果”,然后完整说说句意。由此使学生体会到:有时要说明白文言文的意思,需要适当添加语言。这句话就承前省略了“孩子”“孔君平”,解释时只有加上这些词才能说清楚。还有“抓重点字理解词句”的方法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及时的小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强调请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战演练,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关键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靠什么方法学到的。

四、强化诵读,用目光去发现

著名教育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文言文教学必须发挥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文言文本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而要发现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则离不开“读”。读的较高层次是熟读成诵。在学生读懂文言的字、词、句义,疏通了文言的主要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后,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诵读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一步,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竞技性读等。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时,起先要注重朗读的体味,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可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通过熟读不仅读出字面上的内容,更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掌握文言文的断句、重读的规律,把握文言的语气、语速,形成文言语感。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读懂了文意,读出了文气,读出了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学习兴趣会特别高涨,从而享受到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

五、随机应时,用拓展去促进

文言文教学不能孤立进行,要随机应时地穿插一些训练。如教完《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之后就是《晏子使楚》(人教版五下),教学本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记载这个小故事的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古今语言的差异,感受古代语言的精练、深奥。然后进行现代文的教学。另外语文教材“拓展回顾”中有很多千古佳句。在教学中抓住这些佳句,带领学生理解、积累。只要掌握时机、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会逐渐浓厚。经典名句读背得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内在的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表明,只要我们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以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为手段,以诵读为操作策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不会感到为难。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鉴赏诗文人憔悴

下一篇:初一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2021

最新团的光辉历史感悟1000字3篇(精选) 精选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方案范文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