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解读文本需关注几组辨证关系

小编:admin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者需要艺术地处理好几个辨证关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文学,增长才干、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做一个现代文明人。

一、主与导

“主”,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导”,是强调“教师科学指导”。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自由过多而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说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老师就夸你真聪明;学生欣赏智叟的明智,老师说确实如此你很有见地;争论了半天没结果,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表现不错,有兴趣的课后可继续辩论……却疏忽了文本的核心:古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为了让学生自主,有的教师没了主见,教学失了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这种打着新课程尊重学生主体的旗号的做法,实属新版的“放羊式”。

试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们学习了《孔乙已》与《范进中举》两篇课文,同学们对比一下,看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

生:范进是在逆境中苦苦追寻自己人生目标,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孔乙已是堕落、无骨气、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弱者。

师:你说的真好,有独到的见解。

其实,在这里,明显的,学生误读了文本,而老师未加纠正,反而给予表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句子,点拨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范进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的虚伪、圆滑,认识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个人飞黄腾达的人生目标的。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误读”的情况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经常的,我们老师就应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得真知,述灼见。

所以,那种鼓励学生误读课文,那种鼓励学生任意体验,那种鼓励学生随意探究……的做法,说到底,是老师推卸了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自己应该承担的指导职责。要做到“主”与“导”的和谐统一,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充分吃透文本,不必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也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更不能采取“放羊式”任由学生乱说一气,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北京新课改如何确定选修课?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